名人名字的故事

2024-11-22 10:05: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我国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22岁时改名王朝闻,表达自己寻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精神。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俊,他年轻时信奉王阳明“知是行之始”的哲学思想,于是改名陶知行。后来,他通过教育实践认识到自己年轻时信奉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把名字改为“行知”。表明着他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向唯物主义的转化和发展。

3、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他在14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可是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再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不好听又没有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上一个“光”字,后来便叫李四光。

4、我国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末句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后,醒悟到时间如流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

5、我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去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6、《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他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笔不流畅,难于卒章,于是弃笔掩卷,不愿再写下去。友人得知此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对他颇有启迪,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潜心创作。以后他干脆更名为耐庵。

7、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一时无以为生,便听从朋友的劝告,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而且《小说月报》的主人、商务印书馆的老板也不会允许,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一个苦闷痛苦的矛盾中。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仍然会招来麻烦,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以后沈雁冰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8、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字,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这两个字又有讲法,是“舍我”也就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19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正式署名为“老舍”。

9、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也很有意思,他在江苏金坛县“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后,父亲华志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轻轻放到里面,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 筐说:“进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从此,这位后来成为著名大数学家的名字一直没改,老人起的名字虽然有封建迷信的因素,可也不妨碍华罗庚在数学领域作出伟大贡献。

10、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这是什么意思呢?“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1、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取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所以选择“冰心”作笔名,据她自己解释:“一来因为冰心两字,笔书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

12、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据说在他生下来后抓阄时,抓到的是一本《诗经》,因此他父亲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有些为难:如果儿子长大后真的成了一位诗人,要是没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岂不遗憾?因此,他父亲就对给儿子起名愈加谨慎,以至于儿子7岁时,也没有给起出名字来。李白

回答2:

伯牙和钟子期——知音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回答3:

你怎么知道…

回答4:

名人名字的由来

现在的人是越来越讲究取一个好的名字了。古人又何不如是?本文收集的这些资料,对进一步了解这些名人大有帮助。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后来人们为什么还称孔子为“孔老二”呢?原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可仅有的一个儿子却是个瘸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叔梁纥当然想要一个健康的儿子,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不久,果然就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又叫孔子为“孔老二”。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相传李白到七岁时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原因是在他生下来后“抓周”时,抓到的是一本《诗经》,因此其父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有些为难:如果儿子长大后真的成了一个诗人,要是没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岂不遗憾?在这样的前提下,其父就对给儿子起名愈加谨慎,因此儿子都7岁了时,也没有给起出名字来。李白7岁的这年春天,一家人在家中的院子里闲坐时,其父为考考儿子的本事,就决定作一首咏春的绝句。其父咏了“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后,对妻子和儿子说:“后面的诗句我想不出来了,由你们母子二人续上吧。”李白的母亲想了一会儿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她的话音刚落,李白就用手指着李树,脱口吟道:“李花怒放一树白。”其父一听,在连声叫好的同时,忽然想到: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正好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这不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好名字吗?于是,他当场就决定儿子的名字就叫李白。
  
  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1103——1142),字鹏举。据《宋史>卷三六五》记载:“(岳)飞生时有大禽若鹄(天鹅)飞鸣室上,因此为名。”因为其出生时,正好有一只大鸟在屋顶飞鸣,于是就起名“飞”,并取字“鹏举”。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生卒不祥),原名施端彦。施端彦在创作《江湖豪侠传》,当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时,因为自感难以再接着写下去,所以就弃笔掩卷,停止了创作。一位朋友得知此事后,给他讲某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竟然把木鱼敲出一个深坑。这故事对他颇有启迪,于是就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书房,作为座右铭,来告诫自己潜心创作。以后他索性就改名为“耐庵”。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1521——1593),原名徐渭。徐渭自幼聪明,12岁便能落笔成章。在参加一次举人考试时,他见了题目便一挥而就,文章虽然写得很短,但却很精辟。由于写完还剩许多时间,所以徐渭就在试卷的空白处画上了祖先神像,又画上了供桌、祭品和他自己穿着举人服装祭祖的模样,画间还写了“不过如此”四个字。主考官看了此试卷后,虽然很佩服其写的短文,但对那幅画却连连摇头。为惩罚徐渭的轻慢,就故意批道:“文章太短脸皮厚,名字排在孙山后。”此次“名落孙山”,徐渭三年后又去参加考试,凑巧又是那个主考官。面对那个主考官,十分恼火的徐渭就在试卷上历数科举弊端,文章越写越长,在试卷上写不下了,他就写在桌子上、抽屉边上。等到交卷时,徐渭就把试卷、桌子等一起背起来,交了上去。主考官见状大惊,忙问:“你要干什么?”徐渭笑道:“你喜欢长文章,我就给你长文章看吧!”后来,这则轶闻不胫而走,徐渭就被人们称为“文长”,他自己也索性就改名为“文长”了。
  
  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他之所以改名,是在一次祭孔时引发的感慨后决定的。有一次,他和一群秀才、监生到“文庙”祭孔时,大典方毕,平日斯文温顺的学子,竟突然都丑态百出地伸手去抢供桌上的猪肉和馒头,这样做是因为当时的儒生们都信一种传说,就是谁抢到祭孔的大肥肉和馒头,以后谁就会中举、高升、做大官、得肥缺。张若采见此情景,就写了一首打油诗,进行辛辣的讽刺。这首打油诗是:“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从此以后,他就改姓金,名人瑞,字圣叹了。“金”者,偶像之所谓金身也;“圣叹”者,孔子为之叹息也!
  
  清代著名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1763或1764),之所以起名为“雪芹”,据说是和他性嗜酒喜吃一道菜有关。曹雪芹家道衰落后,只能自己天天动手做饭吃。他最拿手和最喜爱吃的一道菜是“雪底芹芽”。所谓“雪底芹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是用冬雪埋藏下的芹菜嫩芽、炒鸠肉丝烹调而成。因为这道菜清淡鲜美,曹取“雪底芹芽”中的雪芹二字为号,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板桥”的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作品、画风一致,耐人寻味。
  
  民族英雄、清末政治家、以禁烟和反帝等闻名于世、曾任两广总督等职的林则徐(1785——1850),其名字是父亲给起的。据说他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因这位巡抚叫徐嗣曾,故他的父亲林宾日就为他取名“则徐”。“则”是“效仿”的意思。因为林宾日知道巡抚徐嗣曾重视知识分子,深得士人的敬仰,故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效仿徐嗣曾,做一个清官,因此就给刚出生的儿子取了个“则徐”的名字。
  
  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1917年,刘复被聘为北京大学预科教授,将笔名“半侬”改为“半农”,表明不再写那些“吴侬软语”般的缠绵悱恻之作。当一位语言学家同刘半农开玩笑问“你为什么不叫‘全农>呢?”刘半农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从事笔耕,难道不是半农?我父辈、祖辈都是种地的,我号半农,不忘出身。”
  
  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1901——2001),据说,学良这个名字是清末遗老冯麟阁给起的,意思是要他向汉朝协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谋士张良学习。后来,吴佩孚在拜访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时,听到张学良的名字就赞赏道:“名字不错,能学张良,志向不小,也有学问。”接着他问张作霖:“爱子有无别号?”张作霖说:“没有,仁兄能否给起一个?”吴佩孚捻了捻胡须,说:“张良乃汉朝的谋士、大臣。臣者,卿也。依我看,别号就叫汉卿吧!”就这样,张学良就有了“号”。

回答5:

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