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说的是太学吧。成于西周。
事实上,中国古老的学校,于五帝时期就有,那个时候称之为成均。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
参考《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而后,董仲舒注“成均,五帝之学”
夏代
学校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奴隶社会初期-夏代。据《周礼》《礼记》记载,“成均”为五帝时期的学校名称,是专门从事教与学的机构,“庠”(xiang二声)为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储存谷物之处。他们是萌芽时期的学校。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序”和“校”两类。“序”面向贵族子弟,“校”面向平民甚至奴隶。商代有“大学”“小学”瞽宗”
一选自《教育学》(表1-2古代中国的教育)
官学始于周,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书院始于唐,兴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