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工耳蜗的适应症?

2025-03-28 10:30: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植入人工耳蜗的适应症

语前聋患者(语前聋多数都是先天性的,比如说出生以后他就是听不见的,在他学会说话之前就是听不见的,我们称它为语前聋)

(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的听力损失范围在1kHz及更高频率的听阈在90dB以上。对于术前无残余听力者,需要进行助听器声场测听,以帮助确定残余听力,必要时进行电刺激听性脑干诱发电位(EABR)检查。

(2)病因原因不明、先天性、遗传性、药物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失,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听神经病患者病变部位定位于耳蜗,需要进行术前EABR检查,估计病变部位,鉴于目前从医学角度对听神经病认识的限制,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对于多数内耳畸形,包括Mondini畸形、共同腔畸形、大前庭导水管畸形仍然是人工耳蜗植入的适应证,需向患儿家长告知特殊的风险以及家长具有合理的期望值。

(3)耳聋发生时间对于新近发生的听力下降,需要观察至少3个月以上听力变化稳定。

(4)最佳年龄应为12个月~5岁;受到脑听觉、言语可塑性的限制,应该尽早植入人工耳蜗。

大于5岁的儿童或青少年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语言基础,自幼有助听器配戴史和听力或语言训练史。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是指在最好助听聆听环境下开放短句识别率≤30%或双字词识别率≤70%。

(5)助听器选配后听觉能力无明显改善配戴合适的助听器,经过听力康复训练3~6个月后听觉语言能力无明显改善。

(6)具有正常的心理智力发育。

(7)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8)有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条件。

(9)无手术禁忌证。

语后聋患者(已经学会说话之后因各种原因,比如说突发性耳聋、外伤、老年性的听力下降或者是药物性的耳聋等,学会说话以后才聋的,我们叫语后聋)

(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成人的听力损失范围在1kHz及更高频率的听阈在70dB以上。对于术前无残余听力者,需要进行助听器声场测听,以帮助确定残余听力,必要时进行EABR检查或鼓岬电刺激的心理物理学测试。

(2)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高龄人工耳蜗植入候选者需要有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3)耳聋发生时间对于新近发生的听力下降,需要观察至少3个月以上听力变化稳定。

(4)助听器选配后言语识别能力无明显改善。

(5)具有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及患者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6)无手术禁忌证。

回答2:

人工耳蜗植入有以下几个适应症,简单来说就是一岁以上的孩子,同时是一个极重度的耳聋患者。如果是语前聋,也就是说生下来,孩子半岁到一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孩子听力不好,即一岁以上六岁以下不会说话的小孩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植入。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是后面出现耳聋,比如大于六岁,但是他以前会说话,需要做人工耳蜗。但是做人工耳蜗同时要求患者必须智力正常,没有其他的疾病。做人工耳蜗需要注意,不是做完人工耳蜗,听力就完全恢复正常,不是医生觉得患者需要做人工耳蜗,就一定要做人工耳蜗,做人工耳蜗的患者必须有强烈的欲望,自己想做人工耳蜗,以上这几点就是人工耳蜗的适应症。

回答3:

人工耳蜗的适应症:一是听力要差,即重度或极重度的耳聋患者。二是耳蜗病变或耳蜗往外的病变,如传导性耳聋,但一般传导性耳聋佩戴助听器即可解决。三是患者的智力发育没问题,且家庭也可积极配合手术后的语训。四是CT或核磁共振排除耳蜗畸形,因畸形严重会无法植入人工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