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添岁钱
过年时长辈给晚辈发添岁钱,似乎是普天一理,对为啥要发添岁钱,陈河人自有解释。
当年玄奘祖辈落户陈河,因其世代为官,家族显赫,受人敬仰,陈家人生性厚道,凡有来此居住者,或赠以房舍,或赐下田亩,因此相继有张姓,李姓,董姓等迁入,陈家上下,一律和平相待,毫不欺生。
过年时分,相继迁入陈河的旁姓人家为感谢陈家老爷子功德,携上妻子儿女登门陈府,为陈家老爷子作揖拜年。陈家老爷子心里高兴,命家人拿出些稀罕食品招待,欲留下用饭,但又不能破了“年饭不出门”的规矩,便拿出些铜钱分给来拜年的孩子们。
世代延续,这初一拜年发添岁钱便作为陈河村的礼仪延续下来。后来,大人们年岁大了,不便去拜年时,则嘱咐孩子们去,还自有交待: 一、磕头时要双膝下跪,不能单膝磕头;二、如遇卧床之人,不能隔门坎磕头;三、拜年时主人不落座不磕头;四、拜年只磕一个头。这些都成了陈河村无书自传的年节礼仪。
蒸馍
偃师人蒸馍有讲究,人擦麦子磨面的仔细。过去粮食欠,一个麦粒儿都珍贵。人们将簸箩用稀布缠了密实,防止麦粒儿乱掉,用白大布湿水拧干裹在手头,在麦子中擦来擦去,直到那布不见脏灰才成,磨的面白了,馍才能白呀。
蒸年馍是细心活儿,也是操心话。将面和上面剂儿发酵,开三开,接三接,在面板上揉匀拍起来亮爽爽地响,才算成。笼布湿水抻笼布放馍,大火蒸二十分钟,再用中火蒸十分钟即成。揭馍前用小碗放点食红,将筷子头,一破四开,中间夹细竹蔑 ,笼一揭挨个捺在馍上,便成了“四瓣花”,意指“四时开泰”。
扒头村五院
腊月二十三祭灶,在中国好多地域都定在这个特定的日子里。但惟独偃师市缑氏镇扒头村的李姓五院,他们的祭灶是在腊月二十二晚上。可谓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五院原指扒头李姓(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东城门迤里迁偃师)的第五门人。原系官宦之家。
据传说,当年五院一名做官之人,早起五更上朝,天色还暗,行走间,忽听天空马蹄銮铃声响,急忙举目观看,看到灶王爷和灶王奶合骑一匹银色健马,飘飘云端,腾空而去。从此,他规定家人,祭灶一律改为腊月二十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