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

2025-03-19 03:20:4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生活、学习两方面给予孩子主动权

多数乖孩子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为了不引发自己和家长的冲突,孩子就完全听从家长的安排,孩子怎么能主动呢,他已经被剥夺了主动的权力。这样的孩子,不仅仅是学习不主动的问题,而且生活中一切都是不主动的。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各方面的主动权。家长只能起监督、指导的作用,家长“出谋划策”,选择权、决定权是孩子的。

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叛逆心也是如此。父母应特别注重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交流。在交流中,正确的做法应是,认可孩子的学习热情,肯定孩子在学习上的付出及价值。当孩子减轻了对父母的抵触情绪时,他们便能很好地接受的父母在学习上给予的教育。

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的

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让他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成长、进取、退步或停滞,都跟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直接有关,别人和环境只是间接原因。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让孩子明确学习对于他自身真正的意义。目的明确了,孩子才能更好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加强孩子责任感的教育

要想让青春期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责任,父母不妨坦率地告诉他: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责任。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不应要求父母去承担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当孩子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时,他便会主动地去学习,并尽自己所能去搞好学习。

回答2:

过去的自律培养方式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肯定想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也采取了很多办法,但大部分都是不了了之,以失败而告终。孩子直到成年也都没有养成自律精神。

那么为什么培养孩子的自律这么难呢?

先来看看我们父母通常是如何培养自律的。

很多专家会教父母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这本身没有问题,如果父母有自律的习惯,可以给孩子做好榜样,那自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
但是说句难听的,80%的父母应该都做不到自律,因此也就无法提供孩子自律的环境。

所以父母培养孩子自律主要是用这种方法:

引导孩子设立日常惯列表,制定计划,从小事做起,通过每日打卡、成就反馈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自律习惯。

自律的本质就是自我管理,因此制定计划控制自己好像没有问题,要实现自律必须如此。
大多数父母培养孩子自律也主要运用的此种方法,某宝上也卖各种日常惯列表。
刚开始实行时,父母可能会看到效果不错,孩子也很认真执行,好像实现了自律。
但是一段时间后父母会发现,孩子又恢复原形了。
只要父母不监督,孩子就不会按照计划执行。
但是父母监督的执行还叫自律吗?

父母这种培养方法目的很明去,就是为“自律”而设定“自律计划”,为自律而自律。

也就是说父母沉浸在技巧技法的层面,希望通过如何不让孩子反感的设定计划的方式来约束孩子,从而使得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这就方法能实现孩子自律吗?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只要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做好引导,使得孩子可以长久的执行计划,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或者可以在执行计划中获得自律的快感,孩子可以最终实现自律。
但其中的难度很高,因为孩子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父母很难准确地把握孩子心理。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使得孩子讨厌这种自律行为。这就像平原上的一条河流,它可能会朝各个方向流,而我们要想让它向一个固定的方向流,就需要不断的挖建沟渠,引导它。但是稍有不慎,河流就可能冲破沟渠,因此需要我们不断监督。

这也是我们用这种方式培养孩子自律存在的问题,因此通常来说很难成功。

那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自律呢?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自律

我们想象一下,

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可能自律?

有的人可能会说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最可能自律,我同意自律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但是最可能自律的人首先不是意志坚定的,而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人,一个有强烈动机的人。只有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他的意志坚定才有意义。一个意志再坚定的人,没有目标,他为什么而自律呢?

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强烈的目标实现愿望,他才会为了目标去奋斗,而奋斗的过程必然包含着自律。因此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强烈的动机才是自律的关键。自律只是一种技巧,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实现目标的动机就必然会去自律,无需刻意培养。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我们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律时为什么总是失败,因为孩子并没有强烈的时动机。所有的目标都是父母逼着或者引导他们设立的,对他们来说,是否能实现根本无所谓,当然也就没有强烈执行的动机。动机不够,自身约束力也就不够其实父母用制定计划培养孩子自律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很多父母用奖励或者惩罚的方式给孩子制造动机,使得孩子有动力区执行,比如贴小红花。但是这种额外的动机不是来自行为本身产生的动机,一旦外在动机没了,自律动机也就消失了。

所以,父母不能为培养孩子自律而自律,应该激发孩子的内在强烈动机。一旦孩子拥有了强烈的动机,他们也就具备了自律动机,哪怕再不自律的孩子也会出现自律行为。这时候父母在教授孩子的自律技巧孩子就会欣然接受,会积极地去执行。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人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法国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自律能力跟勤奋、认真、努力等品质一样,其实都是一种技巧,是为我们目标服务的。当动机足够强烈时,我们也就具备了这些能力。

你上班不努力、不自律?不是说你不具备自律能力,而是你这个工作还不值得你付出太多的努力和自律,假如你这个工作月薪十万,你看看你努力不,你看看你认真不,你看看你自律不?

所以,只是单纯地为让孩子具备自律能力而设计自律计划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培养孩子的自律也并不是为了让他他们具备这个技能,而是让这个技能能为他呢吧的目标服务。只有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自律才有意义,孩子也才更有动力去自律。从这一点上来说,过去我们培养自律的行为是舍本逐末了,也就难怪孩子表现不出较强的自律行为。

回答3: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自己的事自己做,比如上学,书包每天调整书本,穿衣服,放学后自觉写作业。大点后生活上自理。能做简单饭菜,起床睡觉有规律。自己能管理自己的孩子学习一定好。

回答4:

父母在帮助孩子树立自我管理意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时间管理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内容。所谓时间管理,就是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时间,使学习有效率,生活有规律,闲暇时光有意义。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皮儿说:“善用时间是一个有用的好习惯,它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哪一种不幸可与失掉时间相比了,我的成功就在于我善于利用和管理时间,并把它培养成我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