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本课为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与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之前曾介绍过电解方冶炼金属,属于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原电池则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利用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研究原电池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楚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分析,它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从教材的逻辑结构分析,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引入认知冲突,并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的分析,领悟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再利用原电池原理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解释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与电极反应。
②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观察探索原电池的形成及原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及分析思维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过程观:
电池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通过同学亲自动手探索、让学生在新奇之际,倍感亲切,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通过对常见原电池的学习,感受化学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文明。
4、重难点:
原电池的原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及其运用。
二、教法
1、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认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是:认知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当学习者遇到新的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若无法
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环境刺激,学习者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的认知结构或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直至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同化与顺化平衡的不断发展,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据此,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源动力是由认知冲突引发的认知需要。即当无法应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时,就会产生认知冲动,即产生增加认知结构的数量或调整
原有的认知结 显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时,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和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并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2. 教学过程组织的基本策略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第一课时教学组织的基本策略为:
(1).创设情景策略
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等知识,通过实验演示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或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发现当铜与铁相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的现象,引发认知冲突产生认知需要。
(2),问题探究策略
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铜片上产生气泡的可能原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再对铜锌原电池构成进行分析,继续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获得原电池的构
成条件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规则。
(3).评价与反思策略
要求学生运用原电池概念与原理,判断某些装置能否形成原电池,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并根据给定的材料设计原电池。通过学生交流、合作与探究,自主建构知识。
3、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做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而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涵义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不断交互作用.获得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的特点具有:
①经验性,即学习者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的,并不是把知识直接从外界搬到记忆中去的。
②自主性.即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输入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③情景性,即学习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交流,合作和探究,对客观世界作出反映,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另一方面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四、说过程
1、新课引入
【引入】 在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碱金属、镁、铝和铁等金属的性质,它们具有哪些共性呢?着将铁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若用导线将铁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再插入稀硫酸中,发生的现象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 指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问题。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后面,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当用导线将铁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再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体产生。经实验验证此气体是氢气。为什么铜片上会有氢气产生呢?
(通过创设情景,把原有的金属性质及活动性强弱的知识,置于新的创设情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新的认知冲突。)
2、新知识的学习
(1)问题探索
[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归纳综合,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铜在铁的作用下,能跟稀硫酸反应置换出 酸中的氢,本身失去电子被氧化。
假设2.稀硫酸电离产生的H+从铜片上获得了由铁片传递过来的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
(这样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自主寻求实验所需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实验1.分别称量铜片插入稀硫酸前和插入稀硫酸一段时间后的质量,比较铜片质量的变化。
实验2。(若氢离子从铜片上获得的电子是由铁片传递过来的,则电子的定向移动必产生电流。)在铁片与铜片之间接入一只灵敏电流计,再将铁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现象和结论:
实验1:铜片插入稀硫酸前后质量无变化。说明铜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否定了假设1。
实验2: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并偏向予铜片。说明电路中有电流,证明H+从铜片上得到的电子是由铁片上传递过来的。即当铁、铜用导线连接并平行插入稀硫酸后,两金属上发生的变化是:
铁:Fe 一 2e- = Fe2+ (发生氧化反应)
铜:2H+ + 2e- = H2 ↑ (发生还原反应)
结果是将Fe与H+间直接转移的电子,通过导线和铜片间接转移,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像这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通过学生作交流,分析讨论、归纳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结论,形成原电池的概念。这样使学生做到了眼到——提高观察能力,手到——提高动手能力,心到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现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2)问题深化
那么,金属材料如何能构成原电池呢?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实验设计归纳如下。
[学生]实验3:用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铁铜,铁、铜下端相互接触,再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实验4:将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铁、石墨,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实验5:将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铁、锌,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实验6:将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铁、铁,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实验7:将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铁、铜,平行插入无水乙醇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实验8:将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铜、锌,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实验9:将连有电流计的导线连接铁、铜,平行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以上七种情况下的实验,不能看作是对原电池装置的变式训练,应为对组成原电池条件的深入探讨,通过反复改变不同条件,从中寻找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此过程为本课的重点突破环节,对学生最具有挑战性。)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学生小结汇报)
原电池构成条件
①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活泼性不同。从物理学角度看,电子流出的极为负极。从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现象分析,指针背离的极为负极。从化学角度判断,较活泼的,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报为负极。则相反意义的极为正极。
②电解质溶液,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沟通电极和内电路的电流回路。
③构成闭合回路。外电路电流方向是由原电池的正极经电流计流向原电池的负极。内电路由原电池的负极通过电解质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与正极相连。
(通过实验3-9,分别改变金属的连接方式,更换电解质溶液及电极的等等实验。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正负极的判断规则,从反复的改变条进行探索,不断节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和不断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努力得出的结果,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3、检测练习——评价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形成前原龟池原理和归纳获得的原电池构成条件,判断某些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并对学生的活动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
练习1.判断下列装置中能构成原电池的有 。(见附图)
练习2.将锌片和铜片插入某种电界解溶液.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形成原电池装置。完成下列填空。
(1)若电解质溶液是稀盐酸,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极(填锌、铜,下同),铜极上发生的反应是 ,该电池反应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
(2)若电解质溶液是硫酸钢溶液,在导线中电子是由 极流向 极,铜极上反应的电极反应式是 ,该电池反应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练习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分别用导线两两连接可以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 电流方向为d→c;a、c相连时,c极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d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abcd B.acdb C.acbd D.bdca
应用:用Fe、Ag、Zn、Cu.Fe2(SO4)3溶液、CuSO4溶液和无水乙醇为材料,若干根导线、音乐卡。要求①能使音乐卡发声;②按离子反应:2Fe3+ + Fe = 3Fe2+。组装成对应的原电池。
(通过学生全体的反思。 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到分析概括形成相应结论的过程思考,整理知识,课堂小结,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说明:通过学生个体的反思 对原电池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结合逻辑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加深对原电池原理及构成的理解。如有学生经过探究后提出如下问题:
①在铁、铜构成的原电池中,除了在铜片上观察到气泡外,在铁片上同时还有气泡产生。这是为什么?
②假如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都不会跟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用导线连接的铁片、石墨,平行插入食盐水中,则能否构成原电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展开讨论分析.必要时放在课后讨论)
五、说板书设计
1、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准确定义,明确装置的基本原理)
铁:Fe-2e=fe2+( 发生氧化反应)
铜:**H++2e=H2↑(发生还原反应)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假设并验证得到的结论,进行板书,使学生有成就感。同时说明铜锌原电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导体上电子流动的主要原因)
2、原电池构成的条件:
①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活泼性不同。从物理学角度看,电子流出的极为负极。从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现象分析,指针背离的极为负极。从化学角度判断.较活泼的,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的极为负极。则相反意义的极为正极。
②电解质溶液,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沟通电极和内电路的电流回路。
③构成闭合回路。外电路电流方向是由原电池的正极经电流计流向原电池的负极。内电路由原电池的负极通过电解质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与正极相连。(把学生问题深化后得到结论进行整理,更全面地阐述原电池构成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乙醛、醛类(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二化学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第五节乙醛、醛类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以准确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归纳得出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下面,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我自己对本节课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比较活泼,使得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它在有机合成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内容也是后面我们学习糖类知识的基础。在历年的高考试题当中以醛类为载体的有机推断题经常出现。足见本节内容的重要性。而本节课我们正是以醛类的代表物:乙醛来学习醛类的性质。所以,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对于掌握醛类的化学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类推思维能力和归纳思维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乙醛的化学性质里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及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出乙醛实物,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乙醛的主要物理性质。进而在学习乙醛的化学性质时在演示实验中对比分析,适时的提问,对比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较轻松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复习乙醇的性质导入新课。再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通过对官能团醛基的分析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其中,在讲述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时将乙醛和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而得出在有机反应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理解。再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即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的CU(OH)2旋浊液反应将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
最后,再结合乙醛的化学性质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用途。
四、归纳小节:
在本节课的最后回过头来将乙醛的化学性质作以简单的回顾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乙醛性质的掌握。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题:
1、由乙醛的化学性质去类推出醛类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2、从消耗原料的多少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去考虑为何在清洗做完银镜反应试管内壁附着的银时用稀HNO3而不用浓HNO3。
(2)书面作业:课后习题:一:1 、3;二:3 ;四
乙醛、醛类(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高二化学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第五节乙醛、醛类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以准确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归纳得出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下面,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我自己对本节课教学的一点想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比较活泼,使得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它在有机合成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内容也是后面我们学习糖类知识的基础。在历年的高考试题当中以醛类为载体的有机推断题经常出现。足见本节内容的重要性。而本节课我们正是以醛类的代表物:乙醛来学习醛类的性质。所以,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对于掌握醛类的化学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类推思维能力和归纳思维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乙醛的化学性质里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及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出乙醛实物,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乙醛的主要物理性质。进而在学习乙醛的化学性质时在演示实验中对比分析,适时的提问,对比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较轻松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复习乙醇的性质导入新课。再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通过对官能团醛基的分析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的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其中,在讲述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时将乙醛和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而得出在有机反应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理解。再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即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与新制的CU(OH)2旋浊液反应将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
最后,再结合乙醛的化学性质简单的介绍出乙醛的用途。
四、归纳小节:
在本节课的最后回过头来将乙醛的化学性质作以简单的回顾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乙醛性质的掌握。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题:
1、由乙醛的化学性质去类推出醛类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2、从消耗原料的多少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去考虑为何在清洗做完银镜反应试管内壁附着的银时用稀HNO3而不用浓HNO3。
没有啊 死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