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丕听不进刘晔的建议。曹魏朝堂曾在襄樊之战后、夷陵之战前,开会讨论刘备是否会攻打孙权,魏国朝堂之上的大部分官员认为刘备不会伐吴,很多大臣认为:蜀汉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现在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国内害怕,不敢出战的。
只有侍中刘晔认为:蜀汉虽小,刘备一定会攻打东吴的,这是刘备的立国之本,况且刘备与关羽名为君臣,恩如父子,刘备如果不为关羽报仇是说不过去的。果然情况如同刘晔猜测的那样,刘备在称帝两个月后发动对东吴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发生后,曹丕也曾召集群臣在朝堂讨论魏国如何应对夷陵之战,获取最大利益?
当时的意见分为三派:一派以皇帝曹丕为首,主张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理由是东吴已向曹魏称臣,就不能攻打东吴,否则天下人会认为曹魏出尔反尔,没人再归降;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等到蜀吴相斗两败俱伤时,曹魏再出兵,可坐收渔翁之利;
一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张联合蜀汉攻打东吴,理由是蜀汉地处偏远,而东吴近在眼前,攻打东吴不用大规模调动部队,而且刘备是报仇而来,联合蜀汉攻打东吴,刘备不会放弃,而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话,孙权毕竟没有攻蜀的动力。仔细来研究一下刘晔的理由,之所以不能攻打蜀汉,主要有三个理由:一、地势原因:蜀汉地处偏远。
自从襄樊之战后,蜀汉势力退出荆州,曹魏与蜀汉的国界线只有两个地方交界,一是汉中与关中长达八百里的秦川;二是曹魏的上庸三郡与蜀汉的汉中郡及巴东郡交界。虽然有两个地方交界,但是这两个地方的路是非常的难走,八百里的秦川自古以来就是道路难走的代名词,而且蜀汉如果据险死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恐怕打进去都很难。而上庸三郡也是这个问题,道路难走,难以大规模调动军队开战,对于防守一方来说,有很大的优势,反而是进攻一方的,毫无胜算。
二、军队调动原因:曹魏的重兵都布置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曹魏防守的重心一直都是与东吴交界的合肥、淮南到荆州一线,如果攻打蜀汉,就必须把合肥、淮南、荆州的重兵调往关中或上庸三郡,大规模调动军队是很大的工程,而且还要防备东吴偷袭。况且战机稍纵即逝,从这些地方调兵攻打蜀汉,至少需要一二个月的时间,这还算快的了,等你调动好部队,人家蜀汉早就做好防守了,怎么打?战机都没有了。
就算曹魏真的联合东吴攻打蜀汉,东吴也不可能让曹魏的部队进入荆州,东吴和曹魏原来就没有合作基础,况且孙权也不是真的臣服曹魏,只是权宜之计,缓过眼前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的暂时计谋。三、介入战争,破解吴蜀联盟。刘备是发动战争的一方,而且又想夺回荆州,又想为关羽报仇,刘备发动战争的意愿很强烈 ,而且不会轻易放弃。但是孙权不一样了,孙权原来就是假意臣服曹丕,也只有曹丕会相信孙权的鬼话,换了曹操,绝对不会被孙权蒙了。
曹魏如果联合蜀汉攻打东吴,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反过来如果曹魏要联合孙权攻打蜀汉的话,没有可操作性,孙权没有强烈的攻打蜀汉的意愿,因为他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而刘备不一样,刘备在兴头上,有可能会答应曹魏的请求。刘晔说的很有道理,同时在司空王朗的劝说下,于是曹丕放弃了联合东吴攻打蜀汉的计划,转而支持王朗的观点:坐山观虎斗,等到蜀、吴斗得两败俱伤时,曹魏出手。
于是曹丕没有选择偷袭蜀汉,成本太大,而且还不现实,曹丕选择了成本最小,而且以逸待劳的方法,坐壁上观,但是没想到的,夷陵之战前期双方虽然打得很精彩,但没有过多的消耗,双方都很克制,毕竟有个共同的敌人在边上虎视眈眈。夷陵之战的最终决战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刘备迅速被击溃,逃到永安,夷陵之战迅速结束,而曹魏想占便宜的心态,也没有得到实施,等曹丕反应过来的时候,东吴已经做好了对曹魏的防守,同时又解除了蜀汉的威胁。
因为刘备派人防范着曹魏,不止刘备防着曹魏,东吴也防着曹魏。不然双方怎么可能敢开打呢。后来刘备大败,东吴也不敢追的太紧,也是在防曹魏。
当然是坐山观虎斗啊,如果在两国交战时攻袭蜀汉,在巨大的压力下,必然导致吴蜀两国重新联合以抗曹魏,而曹魏坐观两国之战后,蜀汉的衰弱就是必然结果,历史也是这样证明的。所以当时曹魏的决定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蜀国后方还是有很强大的部队。并且曹魏想得渔翁之利。让他们两败俱伤。
因为曹魏怕有诈,当时周瑜火烧赤壁,让曹魏吃了一个大亏,他们害怕这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