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2025-01-07 04:18: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的一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复杂的消极意识,这是残疾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由于遗传或意外事故导致他们某种身心缺陷或功能丧失,丧失了健全人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认为会被人瞧不起和低人一等,因而性格变得孤僻、胆怯、没自信,不爱说话和与人交流,意志消沉,丧失对人生及生活的信心。许多残疾人敏感多疑、封闭孤独,不愿面对现实,不敢承受挫折,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受自身生理缺陷的限制,生活极其不便。因此,残疾人事业要有所发展,残疾人要取得成功以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状况,就必须消除自卑。
  造成残疾人自卑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成功的体验。残疾人因为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某些方面的能力就会落后于别人。当他们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快乐,他们就会更深地陷入失败的痛楚。多次失败体验的积累,也就使他们丧失了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第二,家庭对残疾人的错误态度。许多残疾人的自卑心理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对残疾子女、家庭成员对残疾兄弟姐妹、或是夫妻一方对残疾配偶缺乏信心,视其为负担,认为他们的缺陷惹人讨厌,对残疾人缺乏公正的评价。
  第三,社会的冷漠与歧视。这种现象在残疾儿童身边容易发生,有过这种体验的孩子一般不敢与人交往。对于成年残疾人来说,社会的冷漠与歧视是造成他们自卑的最大原因。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上,很多企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说并非瞧不起残疾人,但在用人方面却对残疾人关上了大门;在教育方面,能适合残疾人就读的学校并不普及,让很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甚至于很多大、中专都不录用残疾学生。残疾人文化、科技素质提不上去,就更没有能力与正常人竞争,从而又加深了他们的自卑。
  2.自尊敏感心理
  由于身上有残疾,残疾人往往特别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论都使他们特别敏感,他们很计较别人称其为“瘸子”、“瞎子”、“聋子”、“哑巴”等。如有人做出有损于残疾人自尊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克制自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3.自怜心理
  残疾人有时会产生自爱自怜的心理,希望别人、社会都来同情他、关心他、帮助他。
  4.同情心理
  主要表现在对与自己一样的残疾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残疾和缺陷,大家在一起有共同语言,能相互交流。他们通过沟通能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同情心理油然而生。

回答2:

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是生来有疾,或是后天不幸,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对外界有一些恐惧和躲避。因此,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自从加入公益组织后,我发现大部分的残疾人士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残疾人的心理问题应该主要是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偏执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a.孤独感:残疾人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受到同龄人冷落和排斥的经历,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所以多表现孤僻、不合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b.自卑感: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就业及婚姻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不能从他人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产生自卑、胆怯情绪,甚至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c.敏感、自尊心强:由于身上的残疾他们容易过多地关注自身,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反感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甚至会立即产生愤怒情绪,或采取行动加以报复。

d.抱怨和挫折心理:抱怨父母、抱怨领导、抱怨社会等。尤其是人为事故或原因造成的残疾人,感觉自己从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累赘”,心里落差大,受挫感特别强烈,甚至有时会因此而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也有一部分会对社会仇视,出现一些报复社会的举动。

注:希望社会与外界多给残疾人一些实质性的关心与理解。在政策上多多扶持、帮助残疾人,也希望我们福恩公益能越来越强大,这样就能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阴霾,重塑自我,创造无限

回答3:

残疾人由于生理问题,其心理较正常人脆弱,加之社会部分人对他们的歧视行为,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孤独、敏感和消极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会妨碍残疾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他们远离社会,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家庭、社会和残疾人自身应共同努力,解决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像正常人那样学习、工作和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残疾人由于特殊的机体生理条件,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伤害,导致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适应行为。
残疾人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
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使之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学习、工作、恋爱,导致心中的悲伤和失落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总感觉自己的缺陷带来诸多不便,导致情绪低落。当个人不能解决困难的问题,而又缺乏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遇嘲笑和鄙视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孤独心理
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如行为障碍、语言障碍等,加之社会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生间、红绿灯声音信号等,限制了残疾人外出,导致他们活动范围狭小;此外缺乏活动场所,缺少人际交流,久而久之产生了孤独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重。
敏感心理
残疾人由于自身缺陷,与外界交流较少,遇到事情藏在心里,造成他们敏感多疑的性格。对其他人的评论也特别敏感,尤其是涉及个人的缺陷时,不正确的眼神、不恰当的称呼、不合适的动作都可能被他们视为针对自己,往往引起他们特别强烈的反感。
消极心理
部分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自我效能感弱,抱怨老天的不公正,对个人的未来失去希望,易产生消极逆反心理,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缺乏兴趣、缺乏生活动力等。更有甚者表现出敌对情绪,当个人利益受影响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一部分会辱骂甚至攻击他人。
残疾人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家庭原因
部分残疾人家人不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认为残疾人是家庭的负担,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希望他们自生自灭。不与他们交流沟通,不去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用粗暴的言语和行为对待他们,加重了残疾人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对残疾人关注不够,部分人还对残疾人抱有蔑视、歧视的现象,使得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感到无助,很难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愿望。缺乏对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保障,导致其被排斥到社会主流之外,加重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个人原因
由于生理障碍,使残疾人的生活范围和生存范围受到限制,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部分人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进而郁郁寡欢;另一部分人由于不被重视和理解,不能享受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产生了抱怨心理,甚至报复社会和他人。
残疾人不良心理解决策略
家庭方面
家庭是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亲人是他们最亲密的人,因此父母、家人要增加与残疾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认真聆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对于积极的应尽量满足和实现,而对于消极的应及时纠正和制止。对于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尽快疏导和解决,如果家人解决不了应借助社会力量解决。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以宽容和平和的心态对待残疾人,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这样才能增加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未来发展的希望。
社会方面
全社会应树立对残疾人正确的态度,要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不应把他们看成异类,而是应把他们看成我们中的一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政府和社会要建立公平和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残疾人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解决其工作和生活、婚姻等问题,使他们能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社会应建立健全残疾人配套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生间等,使残疾人更多融入社会,与其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把个人的不快和压抑释放出去。要加快残疾人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个人方面
残疾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抱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有平常的心态面对社会和他人。要树立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人物和事例,如张海迪、周周等,他们以个人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引导自己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尽可能多走出去接触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展个人的眼界,多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沟通,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意见,减轻心理负担。
家庭、社会和残疾人应共同努力,使残疾人真正解决自卑、孤独、敏感、忧虑等心理问题,改善残疾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健全人格的成长,他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