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三藏指:
1、佛教经典的总称。
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在位)时由高僧编纂。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规定了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记载了释迦牟尼及其最早门徒的教义,《论藏》为佛教各派学者对佛教教义的论述解说。
2、通常对一些通晓《宽皮樱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如唐玄奘称唐三藏。
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
扩展资料:
立三藏的原因: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
(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
(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
(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
(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
(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
(六)为成握蚂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
(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
(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
(九)为通达法及义,故慎丛设立阿毗昙。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藏
佛教所说的三藏,是:论藏,律藏,经纤知藏。在西游记中,大家肯定都对西行取经团的领袖唐僧的本名印象深刻:唐三藏。大家以往只是觉得,唐三藏可能是带有佛教韵味的一个名字,却鲜少有人往“三藏”到底什么的方向去想这个问题。其实三藏在佛教中,是一切佛法的核心所在。“三藏法师”的三藏,也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背后大有玄机。
但是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不代表佛教的三藏;西游记的“三藏”也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但实际上,这在学术界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世德堂本,上面所写雀仿的署名是“华阳洞天主人”。在宗教界上,经常认为西游记是道教宗派“全真龙门派”,假托“华阳洞天主人”之名写作的一部书,因为他大量引用了龙门“三教合一”的知识,却对佛教不求甚解。比如说,西游记中,如来曾经谈到过佛教的三藏,是:谈天,说地,渡鬼。这和佛教内部的“三藏”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三藏在佛教中,代指一切顷竖纤佛教经书典籍的总称,也是佛法的核心。三藏真经分别为:律,论,经。其中律,讲的是佛门戒律,是佛陀对弟子们的约束;论,讲的是佛门大德高僧对历代佛法所作出的心得和体悟;经,讲的是佛门祖师释迦牟尼佛的言传身教。这三藏,包含了古往今来一切佛法的根本知识,所以佛门弟子,对把精通典籍的高僧称之为“三藏法师”。比如说历史上的玄奘。
综上所述,佛门的三藏并不是小说家言的三藏;佛门的三藏指的是:律藏,论藏,经藏。
佛家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
佛教典籍分为经、兆念哗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族行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高旁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 三藏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tri^n!i pit!aka^ni,巴利语 ti^n!i pit!aka^ni。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一)经藏(梵su^tra^nta -pit!aka ,巴sutta-pit!aka ),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二)律藏(梵vinaya -pit!aka ,巴同),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三)论藏(梵abhidharma -pit!aka ,巴abhidhamma-pit!aka ),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或摩得勒伽,梵ma^tr!ka^ ,巴ma^tika^ ,意译作本母、论母)、优波提舍(梵upades/a ,巴upadesa ,意译作链弊派论议)具有密切之关系。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三藏之所显与等流等各异,经藏乃次第之所显,律藏为缘起之所显,论藏为性相之所显;经藏为力之等流,律藏为大悲之等流,论藏为无畏之等流;经藏系种种杂说,律藏系讲说诸学处,论藏则分别诸法之自相与共相。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六)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九)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嗔恙,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之次第,迄无定论,或谓若就三藏结集之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 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其他尚有由各方面立三藏之别者。原来三藏系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圣典,亦即小乘之三藏教(藏教),其后此语为大乘所引用,三藏遂有下乘(声闻乘)与上乘(菩萨乘)之别,合此即成为‘六藏’。 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诵律卷六十、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棚贺起信论义记卷上〕 (二)分别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所说之教法,即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合三者亦称三藏。(一)声闻卜绝藏,诠释声闻之理行果。(二)缘觉藏,又作辟支佛藏,诠释缘觉之理行果。(三)菩萨藏,诠释菩萨之理行果。〔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三藏品、阿阇世王经卷下、入大乘论卷上、大乘义章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三)日本净土真宗,对净土三部经所说之教法(法门),亦称三藏。据‘教行信证’一书之说,此三者即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一)‘福智藏’意即圆满成就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乃指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从而谓开显大无量寿经所说弘愿真实之第十八愿之教。(二)‘福德藏’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定散诸行,从而谓开显第十九愿要门之方便教。(三)‘功德藏’即阿弥陀经所说以自力回向之名号,从而谓开显第二十愿真门之方便教。
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 三藏法师就是指这位法师可以通晓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