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2024-11-15 14:08: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许多经济类的杂志上象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有不少管理类的文章,而管理类的杂志象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上有不少经济类的杂志。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那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呢?个人有些想法,就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1、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一样。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同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源于斯密老先生,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的自由竞争和经济人假设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标尺,如果说自由竞争在20世纪由于张伯伦关于垄断的专著出版,特别是由于凯恩斯的通论的问世,以及后来的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而使得西方经济学做了局部的调整,那么经济人假设实际上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根基。尽管后来的哈耶克、西蒙等人对于经济人的改进,但实际上整个西方经济学还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财富的增加问题的。而完全市场竞争理论也是衡量经济效率的一把标尺。    经济学以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开始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手段,后来注重了政府的干预(对于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经济学家之间还是有分歧的。比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需要有所作为,而货币主义者认为政府的干预短期是有效果的,长期是没有必要甚至是灾难性的)。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理性人,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人。那为什么经济学上要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呢?或者说经济人假设对于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是说,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了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这种最大化要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是这种最大化是相对的最大化,只能是自己和自己比较,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个人是理性的。2是要实现这个最大化的目标,所采取的途径也应该是理性的,是通过个人理性选择和市场交换来实现的。要做到利己不损人。也就是说人是自利的,而不是自私的。在博弈论中比较经典的5个歹徒分金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3是这里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一般把它量化成物质财富的形式,主要是便于度量。实际上人在追求最大化的时候,每个个体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富翁给一个乞丐100块钱,从经济利益的角度上讲,它不是一个理性的行为,但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最优化行为。实际上,经济人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是能成立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后来的经济学各个学派实际上都是遵循了经济人假设的。    在管理学科上,管理学以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一度取得了共识。但不久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强化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又精致需要模型。当代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同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从这个意义上,管理学的科学性是不如经济学的。    2、管理学和经济学他们的学术分工不一样。经济学的目标是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整个人类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实现目标有的手段。象微观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都是以地域或者行业的不同在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的。而象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则是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改进。而制度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出现,则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延伸和改进,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经济现象,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在斯密的理念中,通过社会分工,通过交换,通过市场竞争,就能依靠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财富的增加。在经济学的世界里,行为主体之间是自由的、平等的。社会中的人是分层次的,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则是平等的。当然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更多的是进行局部的改进,有些是涉及到根源问题,有些是对原来的理论作局部的完善。象今年的3个研究机制设计的学者,他们研究的实际上是如何在一个实现的组织中提高效率的问题了,不是那种传统意义纯粹的经济学。    在管理学里,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强调实用的学科,旨在探索组织的管理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用于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指导组织的管理实践,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对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考虑组织内外的多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心理等方面因素,针对组织中的各类管理问题,运用经济学、数学、运筹学、工程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控制论、信息论的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对管理活动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这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多学科移植交叉性。它研究的对象是组织,是在一个组织内的活动。经济学是不研究中具体组织内的活动的。在新制度经济学出现之前,企业就是一个很抽象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它不是现实的企业,也不对企业内的行为进行讨论。它只讨论社会如何分工和交易,具体怎么去实践,经济学是不考虑的。管理学上,研究的是组织的活动,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象组织结构的设计,战略事实,人员管理,资源配置,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制度规则,日常运行等;外部的市场营销,竞争战略,资源获取,消费者分析,危机公关等等。管理学讨论的对象都是很具体很实际的。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工作分析、职业规划,人员培训、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等,而在经济学上从来不讨论这些具体问题。在生产管理上,车间分配、工艺选择、流程安排、质量控制等等,经济学上不会具体考虑这些,而不是以一个成本最小来取代,经济学不会考虑如何去降低成本,如何在具体的资源上去配置,是选择A工艺还是B工艺。比如战略管理、质量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实现一个具体组织目标的手段,是怎么去做的问题。经济学的魅力在于它的解释力和一定的预见力。而管理学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工作的指导性。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是宏观的,就算是研究微观层面的分支,也是抽象的。而管理学是研究实实在在的企业如何去做的问题。为什么大家喜欢去念MBA,不喜欢去苦读西方经济学呢?就是这个道理。管理学对于个人而言,能很快的产生实实在在的收益,而这些,显然不是经济学能帮忙做到的。    3、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理论指导,管理学为经济学提供研究素材,两大学科相互促进发展。这个在微观层面很明显。从学科发展看,经济学和管理学是相互借鉴、互为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作为更一般意义上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会给企业管理学提供基础经济理论支持,管理经济学就是以此为己任的经济学分支;另一方面,对管理学提出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经济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如西蒙通过对管理性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提出“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准则”两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提出挑战,促进了经济理论发展。这种学科间的相互借鉴、互为促进无疑有利于各自的完善和发展。以几个例子做一些说明。(1)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现代经济学发展已突破了适用完全竞争条件的阿罗和德布罗的竞争——均衡范式,开始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机制,增加了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产业组织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垄断竞争基础上提出来的,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引入非合作博弈方法以后发展迅速,其研究企业间博弈行为方面的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市场结构、企业间博弈行为和经济绩效,虽然其成果对企业战略分析极富指导意义,其目的却在于为政府制定与企业有关的政策服务,重点是反垄断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促进有效竞争,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加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竞争战略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管理学对战略的研究则是把企业战略作为管理对象,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探讨企业战略的分析、决策、计划、组织和实施过程。在企业战略问题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目光交织在一起。哈拂大学经济学博士波特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工作。很多人知道波特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以降低进入门槛、保护自由竞争为目标的产业组织理论反过来为力图建立进入障碍、维护超额利润的战略管理服务,但却未意识到这两者并非可以直接互相借用。(2)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与管理学中的组织理论的新发展。1930年代,科斯以及伯利和米恩斯等人的开拓性的贡献表明经济学家开始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也标志着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的企业理论的产生。1970年代以来以严格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都可以归属于企业理论领域。企业理论旨研究企业的本质和界线、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和企业的层级组织的内部结构等问题。由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现代公司或现代企业的认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是管理学的进展,把一些在这方面稍有研究的人看作是企业管理专家。”复旦大学的芮明杰教授认为管理学的一大研究内容组织理论完全可以吸纳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推出管理学在组织研究方面的新进步。则进行了传统的非契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分析结合起来,做了综合形成新的组织理论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