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社会问题意识是不同的,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
生痛苦的解除。与此相应,儒家重社会伦理的建设,道家重生命的保全,甚至追求长生成仙,佛家则偏重于死亡的安顿。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人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评论,这大体上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
一种学说能否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决定于它是否能适应全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价值需要、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而社会有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有治理者,有被治理者;有高层人士,有底层平民;有有文化者,有无文化者;有成功者,也有默默无闻者;有失意者,甚至失败者,每个人的一生还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等阶段,不同的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人,各有所需,可以说,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充分适应了不同人的不同阶段的需要,或者是同一个人不同方面(事业、名利、身心、生活、生死等)的需要。
共同点,劝人为善,一切向善,多做好事。
不同点:佛教相信来世;道教主张出世;儒家主张入世。
儒道佛三家可以交集在一起,就是因为三家在对于"心"的认识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点就是关于"心"的观点.
实际上儒道佛都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三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儒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学了儒家要去用的,要进入"红尘世界"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
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出世"思想,是讲究个人清净无为,出离红尘而修身养性.当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标上有区别,佛教讲究涅磐而道教讲究成仙.
共同点——劝人为善,一切向善,多做好事。
不同点——佛教相信来世;道教主张出世;儒家主张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