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时有人反对吗?

2024-11-02 03:37:4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历史回顾
十八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格勒门十一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1720年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的虎门和福建的厦门两处。1757年正式实行闭关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准在广东的虎门一处停泊贸易。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准皇帝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根据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机构。公行是由官方特许的商人组成的垄断性外贸组织。外国人来广州做买卖必须经由公行,其行动也由公行的行商负责约束。外国商人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间来广州进行贸易,期满必须离去。在广州期间他们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设的“夷馆”内。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不能雇人向内地传递信件。中国人不准向外商借贷资本。条规还规定要加强河防,监视外国船舶的活动。这些规定在以后的嘉庆和道光年间屡被重申。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这种自卫措施是非常被动的。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二.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对外采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三.肯定会有反对的人士,不管这个政策是对还是错。
清朝也好,明朝也好,实行这个政策有当时的实际情况。也许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当时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历史是复杂的。也许可能觉得依现在看当时如果不那样现在会好很多,但是这个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好多事件可能稍微变一下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但是历史也是客观事实,是不依我们的主观认识而改变的。想想如果中国甲午海战能够战胜会是什么情况呢。
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是国家更富强。但我们要坚持原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回答2:

这个问题无疑是肯定的,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针对郑成功家族占据的台湾反清势力,在收复台湾之后,曾经一度开关通商,但后来又继续闭关锁国。清朝历史中,最主要的反对闭关锁国的贵族人物,是那位强悍的雍正皇帝,他登基之后实行通商开关政,并致力于建立海军,革新军事,只可惜朝廷中反对势力太大,他的支持人群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的新兴资产阶级,可惜实力太弱,而雍正皇帝有属于短命皇帝,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直到乾隆登基之后,再次实行了闭关锁国。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清朝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主张开关,走向世界,例如魏源、林则徐以及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以及恭亲王奕欣等洋务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

回答3:

清朝的闭关锁国是其实是沿袭前朝旧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可以起到防范西方殖民渗透的效果,隔壁朝鲜、日本也是采用此法!
关键在于,清朝后期衰败,而世界发生巨变,清朝没有及时调整这一策略,误判形势,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

回答4:

有,比如:
林则徐
魏源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