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注释
①有耻:孔曰:“有耻者,有所不为。
②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③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所谓“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两个有着多种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级,后来又指品级。“君子”其实就是“君之 子”。君,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君”。君的儿子就是“君 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属于“嫡传”,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为君,其子为“君子”;“小宗”为臣,其人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 人”。这是等级。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称不上君子,只能称作普 通人。有智慧的人只做最聪明的,不做“最对的”。
翻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
,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