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人口从两千万增长到四亿,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2024-11-08 06:43: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清朝是我国人口激增的阶段,康熙三十九年时,人口不过两千余万,到乾隆六年时人口总额已经过亿,至乾隆五十五年时人口总数已达3亿,咸丰初年更是达到了4亿之众。是什么原因让清朝的人口在两百年间从两千万激增到四亿多,增长了20倍。



首先,明朝后期战乱频发,人口锐减,清朝政局安定,人口恢复。

明朝后期开始,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人口开始锐减,特别是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满清入关后与南明大战,都使得人口出现大面积的减少,其中也有包括张献忠屠四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非人道的事情发生。

而自清朝夺取天下后,政权相对稳定,在康熙朝的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打败噶尔丹之后,之后很少出现大规模的内外部战事,当然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乾隆的十全武功和这些军事战争相比,规模还是要小一些的,对于内地的影响也小很多。

因而相对稳定的政局环境,极大地减少了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数量,人口得以恢复与发展。



其次,就是取消人头税和摊丁入亩的实行。

康熙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举措,开始不收人头税,雍正继位后,不仅彻底取消了人头税,并推行了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从而极大的减轻了百姓身上的负担。

中国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耕种产业,增加产量就是靠增加人手,并且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使得取消人头税后,使得百姓能够放心大胆的繁育子嗣。


再次,就是土豆、红薯、玉米等这些高产量、易生长的粮食作物引进。

自明代起,诸如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引入并得到推广,一方面,这些作物土地、气候适应性强,可以普遍推广种植,另一方面,这些作物产量非常的高,食用的方法较之小麦、水稻等之前的粮食作为也方便简单,这些都为清朝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和基本的客观条件。毕竟,有了这些作物,生下来的孩子不会饿死,大家才能够持续的生下去。


最后,还应该看到,政局的稳定和人头税的取消,让不少“隐藏人口”浮出了水面。

明末战乱不断,各方都在征兵征粮,仅明朝为了辽东战事就前后征收了5次“辽饷”,百姓负担沉重。而此时已然是以人头征税,因此百姓们为了避免交税,必然出现了不少隐报、瞒报甚至是不报的情况,使得官方统计在册的人口数量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实际情况。而清朝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更为重要的是,人头税的取消和摊丁入亩的执行,让百姓不再因为家中人丁数量而担心赋税问题,因而之前“隐藏”起来的人口重新被登记造册,纳入到了人口统计当中。

回答2:

社会稳定,没有战争,有利于人口繁殖。
从南美洲了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
取消了人头税,人民的负担减轻,刺激人口增加。

回答3:

清朝时期的人口从两千万增长到四亿,是因为当时政局比较稳定,同时百姓身上的负担也得到了减轻,而且农作物的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涨,所以导致人口猛增。

回答4:

因为清朝时期,对外征战较少,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基本上风调雨顺,自然灾害也较少,社会稳定,最终导致人口激增。

回答5:

在新航路开辟后,红薯和土豆引进中国,大大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粮食需求。在康乾盛世,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各个方面上提升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和医疗技术,促使了死亡率的降低和出生率的增加,于是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从两千万增长到了四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