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率大军多次伐魏,均未得手,以致元气大伤,诸葛亮身心俱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自知来日无多。公元228年,诸葛亮决定做最后一搏,出兵伐魏。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已对自己的兵法套路掌握得差不多了,两人的智谋也不相上下,而且从军队力量看蜀军不占优势,这次北伐曹魏,所冒风险极大。这次战争的关键战区是街亭。本来,坚守街亭要地应由诸葛亮亲自指挥,但诸葛亮考虑到街亭一战风险极大,如果亲自指挥,一旦失手不仅使战争失败的责任落到自己头上,而且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于是他前思后想,决定找一个人去替他冒这个风险。选来选去,他选择了年轻气盛、心眼直、急于立功且懂得一些兵法的马谡。
马谡属于书呆子型的人物,饱读兵书,对诸葛亮极为崇拜,他对诸葛亮任何决定都不持怀疑态度。诸葛亮想,假如马谡能够守住街亭,说明自己指挥有方,知人善任,功劳少不了自己的,假如失掉了街亭,就拿马谡问斩,这样,战败的责任自然由马谡来承担,而自己表面上做一些检讨并不失自己的风度。如意算盘打好之后,他便命马谡去守街亭,他料定马谡失手的可能性极大,于是与马谡签订了军令状,以便在马谡战败后拿马谡开刀名正言顺,让马谡心服口服。傻小子马谡对此毫无察觉,他凭着对诸葛亮的一片忠心,凭着自己的男儿的血气,义无反顾地带领人马去坚守街亭。
马谡带领人马到达街亭后,迅速占领街亭的大山,按说,两军交战,占领制高点并没有错,大山易守难攻,只要守住大山,魏军想占领街亭是不可能的。然而,战争的发展令马谡始料未及,马谡只带领二万五千人马,而且带的人马战斗力较差,更为困难的是部队供给不足,他们缺乏粮草和饮用水。而他们面对的是敌方五万人马,两方面相比为1:2,魏军两个人打蜀军一个人,而且魏军兵精粮足人强马壮,两方力量对比相差悬殊,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对抗,让谁去守街亭这一仗也很难打,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战斗打响了。魏军五万精兵围住了马谡的两万五千人马。马谡临危不惧,带领将士奋勇杀敌,他组织队伍从山上一次次向魏军发起冲击,双方均死伤惨重,由于马谡兵少,又加之粮草供应不足,缺少饮用水,军队消耗极大,马谡的兵越来越少,战斗力也大大降低,不过大家还是拼死保卫街亭。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马谡为保存剩余将士的生命,只好下令“放弃南山,放弃街亭”,自己回到军中受死。
马谡失守街亭本是诸葛亮意料之中的事,当马谡失街亭的消息传到军中的时候,诸葛亮当着众人的面说:“马谡呀马谡,你坑害了我全军了”。表示他出乎意料,其实是给大家做样子看。马谡逃回以后,诸葛亮怒气冲天,一一查问了街亭失守的情况,随后,命令军士把马谡打入死牢,准备斩首,以严明军法。马谡傻乎乎地呆在狱中,他不知自己充当了替罪羊,他只是怨恨自己,认为自己辜负了丞相的信任,给蜀军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他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公待我像儿子一样,我也视您像父亲一样,我希望明公能像远古时舜杀死鲧,又使用鲧的儿子那样,那我就死而无恨了”。马谡简直迂腐至极了,他上了诸葛亮的圈套却浑然不知,马谡是失败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诸葛亮心知,自己让马谡当替罪羊,实在过于残忍,为了减少良心上的谴责,于是他决定:马谡死后,马谡的妻子儿女由公家养活,并告知马谡不要挂念。马谡连连道谢,连称诸葛亮是大恩人。把杀死自己的人叫恩人,这正是马谡的可悲之处。
可怜的马谡,临死的时候还执迷不悟,他一见到诸葛亮就“扑通”一声跪下了,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诸葛亮假惺惺地扶起马谡,并假意失声痛哭,然后转过身去,对刀斧手挥了挥手,马谡被带出去了,不一会,刀光一闪,这位颇有才华、忠心耿耿的小将的人头滚落在地上,一腔热血如怒剑一样喷涌而出。而那两只泪汪汪的眼睛却一直不肯闭上,也许,他在最后一刻,悟到了什么。他死不瞑目。
为了掩人耳目,诸葛亮又假意责备自己,请求贬官三等,其实这只不过做样子,他的职位是明降实不降,大权仍在握,说的仍然算数,还得到一个严于律已的好名声,这如意算盘打得简直出神入化了。
所有的人都叫诸葛亮给蒙骗了。只有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计谋,为马谡惋惜。他知道诸葛亮已成了强弩之末,不足为患。在日后战役中采取“拖"的战术,闭门不战,终使诸葛亮殒命于作战途中,从此蜀国便一蹶不振,不久便灭亡了。
《三国演义》,马谡。
马谡,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战略型人才,诸葛亮却不懂用人,让他担任先锋军总司令,于是悲剧了。
马谡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