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孩专注力?

2024-11-30 02:27: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上周末,我正在家里休息,一个回老家度假的朋友就打电话来跟我诉苦。原来他回家之后也没能闲着,第一时间就被拉去给他三年级的小侄子辅导功课去了。

“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向我抱怨,“孩子是个好孩子,但是注意力太不集中了。我把他的手机拿走,他就玩手边的笔和本子。后来我不让他玩这些东西,结果他还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走神,写一会儿作业,心思就不知道飞哪儿去了,直到我叫他,他才重新开始写作业。”

 

我和朋友聊了很久,他的小侄子最大的问题就是贪玩,做事情不够专注。其实孩子缺乏专注力的问题,困扰着所有的父母。我们自己当年也没少因为这些事挨爸爸妈妈的骂。现实生活的经验表明,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专注力。专注力是孩子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关键,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

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

7-10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

这就说明,尽管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孩子依然能够和成人一样,专注于做某件事。只要爸爸妈妈能够有意识地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一、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老师,也是孩子最直接的效仿对象。如果家长能够给孩子树立一个专注、认真的榜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模仿。所以培养孩子专注力的第一步,是成为一个专注的父母。

二、不干扰孩子

要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爸爸妈妈们要尽量不去打扰孩子,让他/她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比如孩子在看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时不时地和他说话,或者给他递东西。孩子的注意力一旦受到干扰,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重新集中起来。

三、选择合适的辅助道具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是一个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在丰富孩子生活的同时,培养孩子专注、认真的性格。

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完成一张拼图、建造一座积木城堡或者制作一张风筝,都可以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同时又让孩子全神贯注。

不过最好的方式,应该还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种方式也被德国父母用在家庭教育中。


四、用德国父母的方法培养孩子专注力

众所周知,德国人因其严谨、专注的做事风格而闻名,而他们的专注力也成就了“德国制造”。但德国人并不是天生就是高专注力,而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非常重视专注力的培养。德国父母除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如小到坚持吃完一顿饭,坚持看完一本书,大到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跳舞、跑步等,还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而他们大多选择的便是著名老牌出版社Esslinger出版的《德国专注力亲子游戏绘本》。


五、为什么选择《德国专注力亲子游戏绘本》?

     这套专注力培养游戏书是Esslinger的看家产品,作者是德国著名插画家吉多·万德雷(Guido Wandrey),他迄今为止出版了45部作品,主要有认知纸板书、拼图书、启蒙读物等,而代表作便是《德国专注力亲子游戏绘本》。吉多·万德雷从1997年就开始专门为儿童读物绘画,他的画精美细致,色彩明亮,随便裁剪一幅下来,都能挂在墙上作为风景画。


游戏是快速提高孩子专注力的有效手段,这套绘本正是通过做“找一找”游戏的方式,快速提升孩子专注力,实现手、眼、脑等的全方位训练。 

每本书都有数张全景式精美大图画,画面丰富、有趣,比如城市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动物园里可爱的动物和游客。每幅大图下面有十几个小图案,小朋友们可以和爸爸妈妈合作,在大图中找出这些小图案的位置,实现亲子之间的开心互动。

这套绘本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每册书都附赠一本精心制作的《阅读手册》,内容也相当丰富。《阅读手册》给每幅图设计了三个栏目:“火眼金睛”“科普小贴士”“情景小故事”。“火眼金睛”升级找找难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独立完成这些任务,锻炼孩子的思维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科普小贴士”丰富孩子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更轻松地理解图片里的内容;“情景小故事”给孩子示范如何看图说话,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自己讲小故事给爸爸妈妈听。

 除此之外,每本书还有语音导读,只要用手机扫码,就可以像听妈妈讲故事一样, 听每一个场景的故事了。

一套好的辅助书,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但是要想让孩子养成受益终生的严谨和专注,还需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和孩子一起培养专注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是在为孩子的未来奋斗。

回答2:

“你就不能别晃来晃去,认真点儿吗?”
不少家长一定都跟孩子讲过这句话。也大概率有苦口婆心的劝孩子别分神了,专心点吧!
专注力不好真的太让爸爸妈妈们头疼了!小E总结了几个专注力不好的表现,先看看你家娃中了几条:
容易分神,不断东张西望,喜欢开小差。上课时总是游离在课桌之外,导致老师讲了什么根本没听进去;
坐不住,很容易被其他的东西吸引,一会儿想喝口水,一会儿想拿别的东西;
读写困难,经常不自觉的写错字;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阅读障碍,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很容易读漏字、跳行、没办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两张图带你看懂专注力

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专注力呢?
研究表明,孩子的专注力时长和年龄有关。


2-6岁孩子的专注时长大概在4-30分钟,6-10岁孩子的专注时长最长可以达到50分钟。

除此之外,专注力还与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有关,大脑前额叶则是控制了认知、情绪、疼痛和行为管理。



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更能“对症下药”


每个孩子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因此想要提升孩子的专注力,需要先了解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国际上将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划分为:
Visual:视觉学习法,Auditory:听觉学习法,Reading/writing:读写学习法,Kinesthetic:手动学习法。


不同学习法对应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Visual 视觉学习法:

图片、表格、课程大纲、ppt等;


Auditory 听觉学习法:

听、大声朗读、讨论、向他人复述等;


Reading/writing 读写学习法:

书、文字、字典、记笔记等;


Kinesthetic 手动学习法:
触摸、手工、实践等。


家长可以先了解孩子学习方式的偏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一个最适合他们的学习道路。
有针对性地加强孩子适合并喜欢的学习方法,找到孩子Smart的点,加以利用,一定能大大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都可以从哪些地方下手吧!


多样化的益智游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可以训练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在益智游戏方面,爸爸妈妈们可以让孩子尝试这些好玩的:
➤ 

01. 填字游戏



填字游戏是一种常见的益智游戏。
游戏一般给出一个矩形的表格。这个表格被分割为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方格,方格的颜色有白色与黑色两种。白色的方格组成一些交叉的行与列,行列的长度不等。
我们需要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将答案填入这些行与列之中,每个白色方格中只能填入一个字,最终满足行与列的要求。
爸爸妈妈们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填字游戏让孩子试试看,并逐渐增加难度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同时也能锻炼脑力。

➤ 02. 拼图游戏



在拼图时,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寻找缺少的拼图碎片,他的大脑也会比其他时候更加专注。拼图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来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 03. 排序游戏



按照序号、颜色、大小、逻辑等等来进行排列游戏,也能够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爸爸妈妈们可以帮孩子适当打乱要排序的物品,让孩子专注起来进行排序。

➤ 04. 找不同游戏



找不同游戏有助于让孩子在观察细节中提高注意力,爸爸妈妈们不妨试着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找茬游戏,让孩子试试!爸爸妈妈也可以一起和孩子玩,比比谁找的更多!
这些游戏从视觉、听觉、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锻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如果要帮孩子挑选益智游戏,这些都可以加入list中了!
对了,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着急,也不要对孩子的玩耍进行干预,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


聪明爸妈这样做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 01. 合理分配任务和时间


通过合理分配任务,可以提高孩子专注力的使用率,实现1+1>2的效果。
在采访马拉松、游泳、铁人三项等等这类耐力型运动的冠军时,当被问到比赛夺冠的秘诀时,他们大多都会提到把长距离的路程合理划分。

而当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畏难情绪会让孩子无法集中专注力,因为任务是过量的、大而泛的。
比如让孩子一口气读完一篇文章时,孩子会很容易感到信心不足,热情缺乏。
而把它分成几页或者几段,这样孩子在阅读时,就会有完成每段任务的成就感,也更能激励孩子继续前进。

专注力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集中的时间内锻炼孩子专注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们可以帮孩子设置好完成任务的时间。

同样以阅读为例子,你可以告诉孩子,你需要在15分钟之内读完几段的内容。
这里需要爸爸妈妈们注意的是,我们尽量要参考各个年龄专注力的时间表,不要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复杂的任务。15-20分钟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孩子完成任务以后,记得及时给予孩子鼓励,这里的鼓励不一定要丰富的物质鼓励,而是对孩子成就的表扬。

这样能给孩子很大的情绪支持,让他更有动力来继续下一步的学习。
➤ 02. 提供安静且不被打扰的环境
很多孩子经常在客厅、餐桌等地方学习。
更有些家长一边自己在刷手机,一边盯着孩子做作业。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别提孩子了,就连成年人,也无法保证能专心完成任务。
学习环境虽然不是影响专注力的最直接的要素,但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之一,那么如何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呢?

我们可以在家里帮孩子区分游戏区和学习区。

让孩子走进这里,就会很容易进入状态。
这样,大脑的活跃度、孩子的专注力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帮孩子清除容易引起分心的物品,让需要的物品触手可及。

有些孩子在学习时,桌上总是摆放着很多无关紧要的东西——电子设备、花里胡哨的文具、设计复杂的水杯等等,这怎么能保证学习质量呢?
把所有需要的东西放在手边,这样孩子就不需要再一直去找东西了。这也能省下找东西的时间,提高专注力!
➤ 03. 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在2016年美国纽约州的一项对《规律生活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 292 名本科生,其中包括 157 名女性和 135 名男性。
参与者被要求对他们童年和青春期发生的各种活动和日常活动的规律性水平进行评分。包括进餐时间、睡眠习惯、和朋友玩耍、参与课外活动等等。
最终研究发现,规律的生活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和专注力的技能。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尽可能帮孩子规划好时间,让孩子的每一天尽可能都处在规律的生活中,该玩就玩,该学就学。
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个专属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更有仪式感。


爸爸妈妈们在生活中对孩子的一点点好的改变,都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
做好以上这些方面,小E相信孩子的专注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和提升,再也不怕孩子打开书就走神,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啦!

回答3:

专注力是孩子学习的保障,很多家长会趁着暑假培养孩子的习惯,那么怎么做到事半功倍呢?

  • 方法/步骤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专注力会更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永远不要一心二用。有人说一心二用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可对于专注力不集中的孩子来说,这可是没有好处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定时完成作业,改为定量完成作业。就像马拉松分阶段跑一样,将一项任务分段完成,不断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大声朗读。朗读,是一项眼睛、嘴巴、脑子协调作业的过程,对专注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 5

    目不转睛的看一个物体,即盯点法。这是最专业、最简单、最方便实施的办法。

回答4:

有些人发现小孩的专注力非常非常差,在小孩专注力很差,无法专心应对某种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孩子这样下去的话,将来学习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于是就想要对孩子的专注力进行培养。但是,怎样培养小孩的专注力?

培养小孩的专注力,主要是能够让孩子从小就专心某件事情上,比如学习。每天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学习,比如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里面,不要开电视、开手机、吃零食,让孩子在专门的学习空间里面学习,不要打扰他,让他能够进入到学习的世界里。总之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就不会对孩子的专注力找出破坏,长久日常肯定是会让专注力更加的集中。

要是小孩的专注力比较差的话,就应该要孩子在课余时间里面去参加有些思维类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能够获得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运算能力的培养等等。

还有是要用兴趣培养小孩的专注力,如果小孩是特别喜欢玩玩具,就要从玩玩具入手来慢慢的去培养他的专注力,让孩子可以投入其中。

回答5:

首先提升注意力必须从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那么什么是兴趣?
个人兴趣是指那些来源于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兴趣。它主要以个体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为基础。通常来讲,个人兴趣是一种长期兴趣,它往往较为持久,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兴趣就属于这一类别,比如生活中各种「爱好者」和「发烧友」对事物表现出的兴趣就属于个人兴趣。

另一种兴趣是情境兴趣,这类兴趣是一种短暂的、由所处环境引发的心理状态。举个例子,很多人在看完魔术师表演之后会觉得魔术很有意思,会产生学习魔术的兴趣。这种短暂引起的兴趣即情境兴趣,它一般难以持久,需要经过一定的条件才能转化为个人兴趣。

从情境兴趣到个人兴趣的形成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首先在环境的作用下,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产生了短暂的兴趣——然后深入了解该领域知识,并认识到该领域知识的价值——紧接着进一步学习该领域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正反馈,产生成就感——最后兴趣逐渐趋向于稳定,不断精进该领域的知识。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这件事物本身产生专注力。

那么了解了兴趣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培养专注力了,这个过程总共分三步。

第一,兴趣如何产生和维持兴趣?

我们可以将兴趣的产生(激发)和维持视为两个独立的过程。

影响兴趣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主选择权以及环境因素。

自主选择权的作用体现在,我们更加喜欢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接触新事物,而不喜欢带着任务和压力去学习。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很多中小学「兴趣班」培养不出真正的爱好者,因为参加兴趣班的孩子往往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在家长的要求(甚至是强迫)下才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