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而形成为风靡时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不仅对我国明、清现代以至近现代的儒学有较大影响,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圣人,并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圣人,普通人跟圣人的区别就是在于是不是有“良知”,普通人是没有的,所以要成圣的话,就必须铲除掉这些违背本心的东西。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
第四段话,他的一个朋友问他,读书会记不了东西。他说,你只要知道,就不用记住他了。为什么非要记住呢,我们只要理解了这些话就行了。读书是发自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去记住他,或者把他背出来。这告诉我们,他认为心学是好的,因为读书是要靠内心去学习的,不一定要全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