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是属於棕榈科,常绿小乔木,株高3~8公尺柱形,包以暗竭色纤维的叶鞘。叶具长柄,簇生干顶状,径可达80公分,掌状分裂,裂片线形、内折、具二尖裂;叶柄长约一公尺,两绿有刺,其下端两侧分别将茎干包围;4~5月开花,花小、黄白色、雌雄异株多数集生而作分岐之肉穗花序,外包有多数显著之大叶小苞形;萼片,花瓣均为三枚,雄蕊六本;心皮三枚;核果,扁平心脏形,径约一公分,秋天熟时,青黑色。
它以种繁殖。11月自棕榈采取种子,装入麻袋内,春四月上旬播种,定植适期为4~6月,使用2~3年发育不佳,如必需栽,则应高植,以利排水。阴性树,少污染。在富含腐植质而排水良好之地,不拘阴阳均可生长,寒性颇强,惟需择避风之地,施肥於三月沟施堆肥与鸡粪,保持十叶片而去除枯老叶。
在春季四月上旬播种,定植适期为4~6月 .一般三个月到半年都会发芽。
生长习性 棕榈是国内分布最广,纬度最高的种类。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极强,可忍受零下14度的低温,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棕榈类植物之一。 棕榈树干腐病 症状 :病害多从叶柄基部开始发生,首先产生黄褐色病斑,并沿叶柄向上扩展到叶片,病叶逐渐凋萎枯死。病斑延及树干产生紫褐色病斑,导致维管束变色坏死,树干腐烂;叶片枯萎,植株趋于死亡。若在棕榈干梢部位,其幼嫩组织腐烂,则更为严重。在枯死的叶柄基部和烂叶上,常见到许多白色菌丝体。当地上部分枯死后,地下根系也很快随之腐烂,全部枯死。病原为拟青霉菌。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腐死株和重病株,以减少侵染源。适时、适量剥棕,不可秋季剥棕太晚,春季剥棕太早或剥棕过多。春季,一般以清明前后剥棕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