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中审计自身因素的表现?

2024-11-03 03:28:3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审计规范体系不完善,审计质量保证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操作过程会产生风险。

  (1)实际操作中审计工作底稿体系十分不健全。目前,国家审计只针对问题取证,没有对所有重要项目都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的记录。而不象注册会计师审计那样,对每一个会计报表项目都有实施审计的程序和记录。这种情况会在审计风险发生时,审计人员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对发生风险的问题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甚至有故意而为的嫌疑。

  (2)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无依据。国家审计具体审计准则中,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只有通用准则,没有操作指南,实际工作中,只是简单地摘抄了几项与财务有关的制度,评价术语基本是“健全、有效”或相反。工作底稿中根本没有内部控制测评记录。内部控制制度测试流于形式,重要性和风险的评估也就失去意义,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2、审计人员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综合素质低是导致审计风险最直接因素。

  (1)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低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方面基本业务能力尚不能达到审计准则的要求,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取证不充分或不相关,引用法规不准确,处理处罚不适当的问题;另一方面相关知识贫乏,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差,如,不精通会计业务,对会计舞弊行为束手无策等。再一方面专业能力低,不掌握审计专业技术和方法,如,内部控制制度测试、重要性和风险评估、抽样方法的运用、计算机审计等。这样,审计人员即使努力了也难以查出重大舞弊和违纪问题。

  (2)缺乏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也会产生审计风险。国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保持独立性、客观性、稳健与谨慎的态度、熟练的专业技能、廉洁自律、保守秘密。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以权谋私、对查出的问题隐瞒不报,与被审计单位作交易,为审计行为埋下隐患。

  (3)执法观念淡薄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又一人为因素。审计是执法行为,执法工作不慎重的后果,即带来审计风险。如,盲目确立审计项目,本不在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却因某种原因或不慎重列入审计计划中,结果造成越权审计,可能引起行政复议;实施监督盘点现金时,审计人员亲自盘点,承担了本职工作以外的责任;对应告知听证的没有告知被审计单位等,这些忽略了法律和法定程序的工作,必然招致审计风险。

  3、审计管理的不严密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计管理不严密表现在:一是管理混乱,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权力分散,查出问题层层隐瞒,监督、处罚力度弱化;二是队伍不精、业务不硬,有问题也查不出来;三是没有制度保障,如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制度等。这样的审计工作环境,审计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4、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同样会产生审计风险。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经济业务纷繁复杂,审计难度加大。落后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会使审计行为效率低、质量差、风险大。如,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在制度不健全或健全但不能被不效执行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往往不能揭示重大舞弊行为,因为其风险分析是基于被审计对象内部制度的,而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经营风险等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因素。

回答2:

审计对象复杂和审计内容广泛: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国有企业、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都是审计监督的对象。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机关要通过检查,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可想而知,产生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方法存在局限:现代审计广泛运用抽样审计技术,从理论上讲,抽样风险必然存在;从实践看,当前较多是采用判断抽样,因而抽样风险的概率更大。一方面,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而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已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抽取的样本与代表的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离在所难免,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存有一定的误差。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已经日益得到应用,但是手工对账、判断抽样依然是基本的方法。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判断抽样误差很大,极易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造成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特征,审计风险势必增大。
审计主观因素影响:
一是审计风险意识淡薄。目前,审计机关虽然有风险意识,但因实践中现实风险的表现不明显,所以审计人员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着重任务轻风险的现象,其实这是最大的审计风险隐患。表现在审计机关内部,统筹、协调、综合管理等环节,均未能适应审计风险管理的需要。二是审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甚至滥用审计处理、处罚权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新业务、新制度层出不穷,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业务管理经验,仅通过审计项目对财政改革、投资决策、行政管理、市场运作等进行接触和理解,使审计人员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都面临考验。三是审计行为不规范。从开始立项到落实审计意见和决定,实施审计工作要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每阶段都有很多环节,只要某个环节的审计行为不规范,都会产生风险。审计立项超出职责范围,审前调查不够充分,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审计证据不充分,法规运用失当,审计判断、审计评价失准,问题定性失误,审计处理宽严失度,甚至违规处罚以及滥用审计处理、处罚和强制措施权等等,都会直接引发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