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又称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童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或不乖、好或不好的含义。 当儿童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我“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奂过程。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儿童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 2.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我阶段。 3.心理自我(又称精神自我)从14、15岁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的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大大提高。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地发展变化的同时,促进了自我意识的成熟,我们开始进入心理自我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不再象以前那样满足,开始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性格等。 心理自我是个人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并从成人的保护、管制下独立出来,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后阶段。这时我们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的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心理自我发展完善的个体能够以客观的社会标准来认识社会和评价事物,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对待现实的正确态度、理想与信念等。
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
1.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2.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4.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首先没有相同的环境,你所谓的产生相同的我,相同的意识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人类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视觉,事实上仅仅因为角度的不同两个眼睛捕捉到的信息都不同,何况两个不同的人的不同经历。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相同的意识。但是却可能存在类似的思想---也仅仅是类似的,但绝不会有相同的。
其实这里需要解决的是所谓的“我”,我是如何如何产生的,它真的存在?一个人有诸多经历,,大脑对经历的解读形成个人经验形式的,我们称之为“我”或者自我意识,一个人一旦认同这些经验也便认同了那个无处不在的“我”的存在。于是这个我对生活指手画脚,却从来都是陈旧 的经验罢了
没有与环境无关的意识,这句话等同于没有与环境有关的意识,生命本身就是意识---而不仅仅是头脑专属的东西。一个细菌也是一个意识体。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每个人字出生以后都被不断地强调“你”“我”他“ 你们 我们 他们 你的国家 我的国家。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仅仅是这一系列的区分的结果。也是说我们的“分别心”从一开始就被强调。而人类的生活便是建立在这种种区分的基础上,建立在家庭观念 国家观念 种族观念 家乡观念 宗教派别观念....等等的基础上,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 冲突 问题。去发现你的生活,的确如此。所以那个我,那个自我意识不过是这些虚幻的 原本不存在的经验的累积罢了。也正是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渴求,人无法走进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个他们一直在梦想的世界,并不在他们的梦中!而只有在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意识 经验的伎俩之后,才能有真正不一样的世界。
这些经验 这些自我意识虽然在表面上千差万别,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有着相同的结构,在类似的模式里运作。这个模式就是时间以及试图超越时间的举动。
那仅仅是一堆经验,虚幻的意识,回忆 各种教条.....这些构成了“我”,它必然与“别人”不同,却几乎无异。
当你说“我”的时候,正是一堆经验在诱发你。没有思想 没有经验,经验者何来?思想者何来?观察的人能区别他所观察的物吗?经历环境的人能区别他所经历的环境吗?这些认识是通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甚至不用说“更”,的开端。
你在玩文字游戏,这没有意义。
你在形式和实质中跳舞,这即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并且没有给任何人以启示。
A,你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