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四岁——豆蔻年华
出处: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五岁——及笄之年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发簪)贯之。
十六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出处:唐代诗人李群玉《醉后赠冯姬》“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二十岁——桃李年华
出处:明代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二十四岁——花信年华
出处:宋代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花信,开花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三十岁——而立之年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四十岁——不惑之年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古代对女子年龄的其它称谓:
二~三岁称孩提;七岁称髫年;幼年泛称总角;十岁以下称黄口;十二岁称金钗之年;出嫁称梅之年;三十岁称半老徐娘。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新华网——在古代,你的年龄怎么说
新华网——古代对女子各年龄的称谓
女人:
20岁(女)——桃李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40岁没有说法!
扩展资料:
豆蔻年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òu kòu nián huá,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示例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石三友《金陵野史·秦淮歌星王熙春》:“来此演出的歌女,有半老的徐娘,有豆蔻年华的少年,也有未成年的幼童。
形容女性:
20岁:桃李年华;
30岁:半老徐娘;
40岁的话女人方面是没有具体的描述说法,男人可以形容为不惑之年;
豆蔻年华
读音:dòu kòu nián huá
释义: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造句:有人说,春天的雨,是少女,正直豆蔻年华;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人。
桃李年华
拼音:tao li nian hua
释义:指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造句:地上的陌生女子,桃李年华,长长黑发,粉面朱唇,杨柳眉,樱桃嘴。
半老徐娘
拼音:bàn lǎo xú niáng;
释义: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
造句:天下的半老徐娘都怀着两大憧憬:一是儿女的第一春,二是自己的第二春。
答:
女子20岁用桃李年华来形容,30岁用半老徐娘来形容。
女子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拓展资料:
形容女子的词语:
步步莲花 白华之怨 冰肌玉骨 败柳残花 冰清玉洁 楚楚可怜 蕙心兰质 初发芙蓉
风信年华 粉妆玉琢 国色天姿 皓齿明眸 环肥燕瘦 花容月貌 红颜薄命 花颜月貌
巾帼奇才 巾帼须眉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
而立———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够独当一面,坚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命———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顺———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古稀———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