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教育帝王的一部书籍,明大义知礼仪,叫帝王明白饿死事小,失礼事大,也就是纲纪不能丢。
司马光的意思是:你看韩赵魏三家把晋给分了,这事本来是错的,可是你威烈王竟然“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让他们的造反变成名正言顺的了,以后周王朝灭亡就怪不了别人了吧。按司马光的本意,威烈王应该登高一呼,让天下的诸侯把韩赵魏三家给灭了,然后再立晋主,可惜威烈王是个伪劣王,一听韩赵魏三家把晋给分了,就下尿裤子了,糊里糊涂的下命令让三个晋大夫成为三个诸侯。那以后的士大夫们还不都学着样子,拼着一条命,要把皇帝拉下马。要权力就要看谁的脑子好使谁的拳头硬,用司马光的话说“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司马光用这个典故作为给皇帝老儿上的第一课,让皇帝先吓一身冷汗,知道饿死事小,失礼事大,也就是纲纪不能丢。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1,因为那一年赵国建立。宋朝皇帝姓氏的来源,是对当权者地位的肯定。
2,“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天下风云突变的年代,从他开始更能凸显其资治通鉴的意义内涵,通古览今,警后世
3,国势势危,肇始内争,亡国亡权,失之礼崩。司马光欲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