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父亲一般称之为“叔梁纥”。在《孔子家语》中讲叔梁纥的个人信息比较详细。《孔子家语》上说,叔梁纥有九女而无子。其实叔梁纥有一个儿子,是妾室所出,叫“孟皮”,但孟皮生来有缺陷,“有足病”。于是不甘心的叔梁纥在自己年老时又求婚于颜氏,希望能再娶颜氏女为自己再生个儿子。颜氏有三个女儿,颜父跟自己的三个女儿讲明情况,说这位郰大夫,父祖为“士”,也就是说,虽为贵族却地位等级不高,只是“士”的级别,但是“先圣王之裔”,身份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先圣王”指的就是开创商朝的商汤。
“姓”字从女生,《说文解字》里说,“人所生也”。姓最早始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为了与其他氏族相区别而设,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后来,大致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开始产生了氏,氏以达到别贵贱的作用。夏商周三代,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氏,只有名。春秋战国时,大凡是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只称氏,用以明贵贱。所以孔子不叫“子丘”,屈原也不叫“芈平”。但那时男子一般除了不称姓之外,在称呼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规定,所以也有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样只称名字不称氏的。而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此后,姓、氏才逐渐合二为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公元前335年,秦孝公时期,有一个叫商鞅的人变法。商鞅在第二次变法中提出: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什么意思呢?就是父子不能同居一个女人,兄弟之间不能与一个女人或几个女人混居,要一家一户分开来居住。这就是证明在秦孝公时期,秦国的庶民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混居,相当原始。当然,商鞅变法禁止混居,要一家一户居住,不是为了礼仪,而是为了税收,一家一户可以收税。
因为在秦汉以前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在商代以后,孔子的先祖才把孔为“氏”,其实按道理来说,孔子应该是姓“子”的。
因为孔子的父亲那时候还没有被赐姓,孔是赐姓,而叔梁纥是他的原姓。
因为孔子并不是他的真名,孔只是姓氏而已。而且他父亲虽然名叫叔梁纥,但叔梁也是字,而纥则是名,并不是说他姓叔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