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垛期古地理特征

2025-04-16 07:21:3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6.4.1.1 垛一沉积期

垛一段(E2s1)相当于层序Ⅱ5和Ⅱ6。其沉积格局与E2d基本相似,受二级构造带与断裂的严格控制。E2s1初期,在部分深凹地区还有湖体存在,如真武—马家嘴一带,但更多的地区湖体都已消失变为陆地河流冲积相,早期曾发生过一次广泛的湖侵,形成了分布广,岩性稳定的黑色泥岩标志层,但从厚度、颜色上看,仍存在凹陷部位厚、边缘薄、凹陷色黑、边缘色浅等情况。黑色泥岩沉积后,湖水又迅速退走,接着沉积了一套红色河流泛滥平原地层,标志着一个河流环境的结束,以及另一个陆地环境的开始,那就是河流相环境。

湖水退后,地表曾普遍遭受一次河流的冲积,各地都沉积了一套含泥砾发育的砂岩、粒粗、成熟度低,能量大,反映该时期曾发过大水。以后到E2s1中期与后期盆地才进入一个比较干热的河流泛滥平原环境,当时凹陷的固定性水盆是没有了,而为一些受季节控制的汇水洼地所代替。因此在纵向上是气候变热,湖体消失到河流泛滥的过程。在平面上岩性由西向东明显变细,海安一带 Es1砂体又细又小,在溱潼一带E2s1泥岩中常含花斑状石膏,可以认为是水流汇合东流过程中,在一些停滞水体中不断蒸发形成。物质来源仍是靠西部水系,以及柘垛—东台水系,除此之外,还有些较小的如江都向北、洪泽向南、盐城向东、鲁苏向西、滨海向南等水系。

从古生物资料来看,所含介形虫均为金星介科。无论在层次上、属种数目上,还是化石的数量上,都比较少,轮藻化石在E2s1中可见腹足类化石均为陆相的生活于浅水或近岸潮湿环境的产物。都反映出广阔水域已经消失,基本上是陆上河流相环境。再从地化指标来看,真武—曹庄地区w(B)/w(Ga)比值3.64,w(Sr)/w(Ba)比值为0.58,属陆相指标。至于洪泽一带,则为一个单独闭塞的积水洼地,没有大的水系流入。气候也较干热,以红色泥岩为主,时有石膏质出现。

6.4.1.2 垛二沉积期

垛二段(E2s2)相当于层序Ⅱ5和Ⅱ6。在沉积格局上与E2s1相似,仍受二级构造单元的控制。E2s2沉积初期河流多、流量大,重重叠叠形成一套正韵律砂岩为主的冲积平原相。到了后期流量减少,携带能力差,渐由砂质变成泥质,流动能力差,氧化作用降低,就易于在一些低凹处淤积形成红绿色相夹的泥岩段,个别地区(如溱潼凹陷)还可见到少量油页岩,说明当时该地水体已比较稳定了。

再从岩性的平面变化还是西部粗东部细这一情况,仍反映了主水系来自西部,物源方向与E2s1也大致相同。另外,在溱潼地区E2s1中含石膏普遍,则可反映出水流汇合过程中,气候的干燥,蒸发作用的强烈,进一步说明该地不但有个稳定的环境。而且比较闭塞。洪泽凹陷也仍然是个比较闭塞的水系不多,水流不畅的环境。沉积以红色泥岩为主。

图6.9 苏北盆地垛一段(E2s1)沉积相图

图6.10 苏北盆地垛二段(E2s2)沉积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