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比较充分。我国发布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划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抗震设计,对处于地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一种专项设计,以满足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安全与经济的综合要求,一般包括抗震分析和抗震措施两个方面。抗震分析是指以结构动力学为基础,计算和分析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抗震措施包括工程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基础处理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扩展资料
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1、厂房的平面布置
厂房的平面布置,应力求简单、规整、平直,使整个厂房结构的质量与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尽可能使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减少地震时厂房的扭转效应,宜在厂房两端对称布置山墙,两侧纵墙刚度也应均匀对称。
(2)与厂房贴建的房屋,应沿厂房纵墙或山墙布置,不宜布置在厂房角部。
(3)当厂房体形复杂或有贴建房屋时,如沿厂房纵向屋盖高低错落,沿厂房横向高跨与低跨刚度相差悬殊,厂房侧边贴建生活间等·宜设防震缝。其防震缝宽度,在厂房纵横交接处可采用100~150mm,其他情况可采用50~90mm。
2、屋盖系统
(1)天窗架是突出屋面的承重和抗侧力结构,地震反应较大。6~8度时,可采用矩形截面杆件的钢筋混凝土天窗架。9度时,宜采用下沉式天窗。天窗屋盖与端壁板宜采用轻型板材,天窗架宜从厂房单元端部第三柱之间开始设置。
(2)厂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屋架跨度大于24m或8度和9度时应优先采用钢屋架柱距为12m时,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托架。
(3)厂房端部宜设屋架,不宜共用山墙承重。
3、柱及柱间支撑
8度和9度时,厂房宜采用矩形、工字形截面柱或斜腹杆双肢柱,不宜采用薄壁工字形柱、腹板开孔工字形柱、顶制腹板的工字形柱和管柱柱底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范围内和阶形柱的上柱,宜采用矩形截面。
4、围护结构
厂房围护墙宜采用轻质墙板或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砌体围护墙应采用外贴式并与柱可靠拉结。外侧柱距为12m时应采用轻质墙板或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设计
基本原则:小震不坏,中震有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的原则。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一、结构的简单性
结构简单是指结构在抗震作用下具有直接和明确的传力途径,结构的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分析以及限制薄弱部位出现都易于把握,对结构抗震性能的估计也比较可靠。
二、结构的规则性和均匀性
① 沿建筑物竖向,建筑造型和结构布置比较均匀,避免刚度、承载能力和传力途径的突变,以限制结构在竖向某一楼层或极少数几个楼层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这些部分将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过大的变形。容易导致结构过早的倒塌。
② 建筑平面比较规则。平面内结构布置比较均匀,使建筑物分布质量产生的地震惯性力能以比较短和直接的途径传递并使质量分布与结构刚度分布协调,限制质量与刚度之间的偏心。建筑平面规则,结构布置均匀,有利于防止薄弱的子结构过早破坏和倒塌,使地震作用能在各子结构之间重分布,增加结构的自由度数量,发挥整个结构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
三、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① 水平地震作用是双向的,结构布置应使结构能抵抗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通常可使结构沿平面上两个主轴方向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结构的抗震能力则是结构承载力及延性的综合反映。
② 结构刚度选择时,虽可考虑场地特征,选择结构刚度,以减少地震作用效应,但也要注意控制结构变形的增大,过大的变形将会因P-△效应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 。
③ 结构除需要满足水平方向的刚度和抗震能力外,还应具有足够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震动的能力。现有的抗震设计计算中不考虑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在概念设计中应注意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抵抗扭转震动的能力。
四、结构的整体性
① 在建筑结构中,楼盖对于结构的整体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楼盖相当于水平隔板,它不仅聚集和传递惯性力到各个竖向抗侧力子结构,而且要使这些子结构能够协同承受地震力,特别是当竖向抗侧力子结构布置不均匀或布置复杂或各抗侧力子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不同时,整个结构就要依靠楼盖使各抗侧力子结构能协同工作。楼盖体系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平面内刚度和抗力,并与竖向各子结构有效连接,当结构空旷,平面狭长或平面凹凸不规则,或楼盖开大洞口时,更应特别注意。设计中不能误以为,在多遇地震作用计算中考虑了楼板平面内弹性变形影响后,就可削弱楼盖体系。
② 结构基础的整体性尤其是高层结构基础的整体性以及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可靠连接是结构整体性的重要保证。
我国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概括起来是“三水准”。所谓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具体来讲:大震不倒指的是当建筑物遭受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这是结构有较大的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免倒塌。中震可修指的是当建筑物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修理仍可继续使用。这是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范围内。小震不坏当建筑物遭遇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即可继续使用。一般认为结构变形在弹性范围内。
而以上设防目标是通过二个阶段的设计来实现的;第一阶段:对绝大多数建筑物或者构筑物进行频遇地震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相当于50一遇的地震烈度值,也就是所谓小震。以上又牵涉到随机理论及统计学了,不展开说了)下地震作用对结构及构件进行抗震验算,在此基础上按照抗震规范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第二阶段就是针对一些特殊的抗震规范规定的结构,进行大震(......超越概率2%~3%...)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可能你该疑问为何没有中震(就是设防烈度,.......超越概率10%...)阶段设计,其实我国的抗震在第一阶段满足的前提下,会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体现这类设防。
以上,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接着询问,居然打这么多字!
为了使用高层建筑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应考虑下述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1)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纯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较差,框架-剪力墙结构性能较好,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整体性,刚度也较大,历次地震中震害都较小。
(2)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应力集中的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设置楼电梯间;避免楼电梯间偏置,以免产生扭转的影响。
(3)竖向体型尽量避免外挑,内收也不宜过多、过急、力求刚度均匀渐变,避免产生变形集中。
(4)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和刚度要均匀连续分布,适应结构的地震反应要求。某一部位过强、过刚也会使其他楼层形成相对薄弱环节而导致破坏。顶层、中间楼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大空间层后,要调整刚度并采取构造加强措施。底层部分剪力墙变为框支柱或取消部分柱子后,比上层刚度消弱更为不利,应专门考虑抗震措施。
不仅主体结构,而且非结构墙体(特别是砖砌体填充墙)的不规则、不连续布置也可能引起刚度的突变。
(5)高层建筑突出屋面的塔楼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承受高振型产生的鞭梢效应影响。必要时可以采用钢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
(6)在设计上的构造上实现多道设防。如框架结构采用强弱梁设计,梁屈服后柱仍能保持稳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成连梁首先屈服,然后是墙肢,框架作为第三道防线,剪力墙结构通过构造措施保证连梁先屈服,并通过空间整体性形成高次超静定等。
(7)合理设置防震缝。一般情况下宜采取高速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量不设缝、少设缝。必须设缝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宽度。
(8)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要与构件的承载力与刚度相适应。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承载力。要从构造上采取措施防止反复荷载作用下承载力和刚度过早退化。装配式框架和大板结构必须加强节点的连接结构。
(9)保证结构有足够刚度,限制顶点和层间位移。在小震时,应防止过大位移使结构开烈、影响正常使用、中震时,应保证结构不到于严重破坏,可以修复;在强震下,结构不应发生倒塌,也不能因为位移过大而使主体结构失去稳定或基础转动过大而倾覆。
(10)构件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脆性破坏,保证构件有足够的延性。脆性破坏指
剪切、锚固和压碎等突然而无事先警告的破坏形式。设计时应保证抗剪承载力大于抗弯承
载力,按“强剪弱弯”的方针进行配筋。为提高构件的抗剪和抗压能力,加强约束箍筋是
有效措施。
(11)保证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刚度和有足够的抗滑移、抗转动能力,使整个高层建
筑成为一个稳定的体系,防止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和倾覆。
(12)减轻结构自重,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