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文采很好,为什么却求官不得呢?

蒲松龄为何求官不得呢?
2024-11-02 11:28: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蒲松龄是一个非常有文采的人,之所以求官不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蒲松龄的文章不符合当时考试衡文的标准。科举考试用的是八股文,它非常的看重“理、法、辞、气”,讲究论据论证,标准化程度非常高。蒲松龄从小就喜欢搜集各种离奇的故事,这让他的思维非常发散,在他的文猜简章中,使用的小说笔法很多,而且富于奇幻色彩,无所顾忌。有人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过,发现蒲松龄的文章更像是随笔、散文,根本不像是八股文,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文章不受考官待见。

其二是因为蒲松龄用心不专。蒲松龄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宴兄中,一直没有中断《聊斋志异》的写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蒲松龄的发挥,参加科考和写作聊斋是蒲松龄人生中的两条线,它们相互之间一定会产生干扰,当时就连他的朋友张笃庆都劝他要放弃聊斋,专心科考。

其三是因为蒲松龄的心理素质不太好。事实上,蒲松龄在考场之上曾多次犯下低级错误,比如在康熙二十六年的乡试中,蒲松龄就犯下了“越幅”的错误,何为“越幅”,简单地说,就是中间空了几页。可见,蒲松龄的心理素质穗祥裤的确不过硬,如果蒲松龄的心理素质够强,经过多年的努力,即使发挥不好,未必不能中举。比如晚清状元张謇,他十六岁便中了秀才,但是在这之后经历了长达十八年的乡试,才中了举人,后来又连续五次会试失利,最终才高中状元。从这里来看,张謇的心里素质和应试素质要比蒲松龄高一个档次。

也正因为这几个方面的原因,蒲松龄才会一辈子求官不得。

回答2:

蒲松龄之所以没有当到官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取举人。

科举考试情景模拟

在清朝时期,对于蒲松龄这样没钱、没背景的汉人来说,当官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腔丛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童子试,通过童子试的读书人,拥有秀才的功名。第二层次是乡试,通过乡试的读书人,拥有举人的功名。第三个层次是会试,通过会试的读书人,拥有贡士的功名。第四个层次是殿试,通过殿试的读书人,拥有进士的功名,其中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因为殿试是全额录取,一般不会淘汰考生,因此通过了会试,基本上就能够获得进士功名。

蒲松龄剧照

在这4个层次的科举考试路,乡试的作用最大。读书人在通过乡试之前,身份为普通民众;而在通过乡试,取得举人功名后,立即就跻身士大夫阶层,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一道乡试,将广大读书人泾渭分明地分割开来。

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之初,颇为顺利。1658年,18岁的蒲松龄参加童子试,在县试、府试、道试(院试)三道关口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轰动一时,得到了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拜于他的门下。

可在那以后,蒲松龄参加了10次乡试(蒲松龄年表中记载为8次),都名落孙山,与举人功名擦肩而过。

既然考不上举人,蒲松龄就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因此就没有人敢任命他为官员。

蒲松龄作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在当地名声很大,也结交了不少官员朋友。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官至邢部右侍郎的喻成龙,淄川知县张嵋,江苏宝应知县孙蕙都与他关系颇好。蒲松龄的亲戚高珩曾做过刑部左侍郎,还为蒲松龄《聊斋志异》写序。可是,这些官员朋友无法将蒲松龄提拔为官员。

刑部尚书王士祯

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蒲松龄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当官呢?

有,那就是花钱买官,说文雅一点就是“捐纳”。

花钱买官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屡有发生,只有清朝将它公开化和制度化了。清朝甚至在户部设立了一个机构——捐纳房,专门来处理买官卖官的相关事宜。雍正时期的名臣李卫,就是通过花钱买官,进入官场,后来官至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

李卫剧照

可是,花钱买官这种路径是为有钱人准备的。在清朝中期,一名知县的价格在数千两银子上下,知府的价格就更高了。像蒲伍毕樱松龄这样的耕种人家,一辈子都凑不齐这么大一笔钱。

蒲松龄家里虽然不算穷人,但也不是大富之家,家里有20亩田地,也仅仅勉数携强维系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蒲松龄给人当私塾老师,薪酬也不会很高,一本《聊斋志异》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益。蒲松龄想积攒一笔钱来买官,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回答3:

这是因为蒲松龄家境贫寒,他虽然神隐文采好,游斗厅但是他写的文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他求官不得,所以才写下了《销知聊斋志异》。

回答4:

为什么文采很好的蒲松龄却没能作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蒲松龄没有掌握古时应试考试的秘诀。大家知道,古时科举考试是贫困人家作官的唯一通道。科举考试又以八股文体为基础和标准,而八股文有着严格的规定,写出一篇八股好文,也需要有一定功力,下一番功夫。

而蒲松龄从22岁时就一直专研《聊斋志异》的写作,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虽然《聊斋志异》语言精练,结构巧妙,并且成为我凯闹派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但也因此影响了蒲松龄对八股文的深入研究,成为其科考之路上最大的弯宏障碍。

薄松龄在《聊斋志异》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却不能以此去通过乡试科举考试,更不能凭此去获得高官厚禄,要想走入仕途,只有科举一条出路。可是,八股文章写不好,又怎么能通过科举考试呢?

薄松龄眼望着文采不如自己的同窗、同乡等要么早已走入仕途,要么弃文经商,过上了富足生活。而薄松龄既没有通过乡试,无法开启仕途之路,更没有弃文经商去赚取丰厚利润,依旧守着自己二十几亩田地,几间草屋,依靠教学获得的微薄收入维持着日常家用的同时,仍旧期盼着通过乡试的一天。而这一等就是50多年。

俗话有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当蒲松龄72岁高龄再次参加乡试之时,已经不是对高官、发财的期望了,而是要给自己的梦想和能力作一个交代。

这次蒲松龄也终于得偿所愿,获得了考岁贡生的机会,并且高中岁贡生。按照规定,岁贡生将被送到国子监读书,毕业后就能够做官了。而此时的蒲松龄虽然高中,但显然已经不适合去国子监读书,更不可能去当官了。

可以说,蒲松龄最后一次参加乡试,总算完盯贺成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没有作官,也算功德圆满了。

回答5:

蒲松龄之渗塌明所以会写聊斋志异的原因衫派,就是因为他在考取科举的这条路上走不通,并不是丛告因为它文采不够好,而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导致他很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