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对孩子教育出现分歧,怎么办

2024-11-23 10:15:4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理念、观点哪止两种,父母之间、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朋友……都不一致,甚至可能背道而驰。

首先,孩子最容易受到哪种理念的影响?
——身边最亲密的人的理念吧?很多人会这样回答。
诚然,和孩子陪伴、相处最多的人的理念观点,非常容易影响孩子,这也是很多母亲烦恼的地方。虽然强烈感觉孩子的爷爷奶奶很多理念、想法,对待孩子的方式明显有问题,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天时刻陪伴,不得不交给爷爷奶奶。同时又忧心忡忡,害怕孩子受到老辈的不良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
1、父母还是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最好能够每天有半小时以上,周末更多一些。
2、虽然这样的时间分配,依然远远比不上爷爷奶奶陪伴的时间,但“有效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比仅仅陪伴大得多。
3、能够最有力影响孩子的人,是孩子认可、喜爱的人。其实不光是孩子啦,我们成人也一样。很多时候,为了捍卫我们欣赏、喜爱的人,我们甚至可以“背叛”自己既往长期坚持的立场。

那么,如何让孩子认可、喜爱自己呢?
父母其实天然比爷爷奶奶有优势啦。因为父母更年轻、更有活力和耐力、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提高孩子相处质量的重要品质。
这些优势,能够让父母在和祖辈对孩子的亲和竞争中大获全胜。孩子很容易发现:爷爷奶奶不能带他们去玩的地方,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能理解的事情,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会玩的游戏,爸爸妈妈可以;爷爷奶奶不会做的题目,爸爸妈妈可以……
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孩子当然会更倾向于模仿、学习父母。

另外,除了通过展现父母能力的优势以外,我们对孩子的理解、欣赏、包容,也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武器。如果孩子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很有耐心,能够理解他的感受,能够支持他、欣赏他,那么孩子(其实成人也一样啦)就会不由自主地对父母产生向心力。
当孩子表现不够理想的时候,微笑着继续为孩子鼓劲;当孩子哭泣、生气、恐惧的时候,给孩子温和坚定的怀抱,而不是斥责压制或急忙迁就;当孩子疑惑不解的时候,陪孩子一起探索答案:当孩子做了什么(注意不是做成功了什么),善于从中发现积极闪光的部分,并及时表达赞许……如果能够尽可能多做到一些,都会扩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范围。

很多父母错以为让孩子“懂道理”的关键是对孩子讲清是非对错,但其实父母的话能够让孩子愿意听进去、做到位,更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就像我不时见到这样的孩子: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做了错事一问他就知道自己一二三四五错在哪几个点上。但就是改不掉。这就是家长花了太多时间对孩子讲是非对错,结果仅仅只是让他记住了这些“道理”;但却忘了花时间和智慧建立和孩子的良好关系,在孩子心里种下关于父母的温暖、美好的印象。
孩子道理知道得再多,但他丝毫没有感觉到家长对他的认可和欣赏。士为知己者死——他并不被父母“知”,又怎会心悦诚服地为父母改变自己?

当然,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不需要这么麻烦,更愿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觉得通过严厉的管教甚至惩罚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才不相信什么“理解”、“接纳”、“欣赏”,这些都不如结结实实揍一顿管用。这样的家长得意洋洋的宣称:这种方法最能让孩子深刻铭记。
的确,在孩子幼弱的时候,只能依赖家人的生活照料,也无法反抗家人的暴力,严厉的惩罚的确能够恫吓住他,让他不得不对强势的父母乖乖屈服、言听计从。
但当孩子逐渐长大,越来越能够有力量脱离家人的照顾和管束,那长期压抑住的怨恨、愤怒一旦爆发,可就会极具破坏性、甚至灾难性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小的时候很乖很听话,可突然在一夜之间(通常是在青春期),变得桀骜忤逆、无法管教,对家长也是极端对立。

我真想对这些家长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心里这么想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是愤怒、悲哀和无奈。)
如果孩子小时候我们没有花出时间、发挥智慧陪伴孩子,用了最方便省事的方法对待孩子,现在,不得不加倍的偿还。
当然,也有少数父母实在太强势了,孩子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没有机会反抗或叛逃,可以让子女做一辈子的“乖孩子”。可这样的孩子,即使成年以后,依然必须依赖父母的照顾或管束;遇事遇人,都只会沿用过往父母耳提面命的方法应对,一旦方法失效,就张惶失措,陷入无比的恐惧和无能之中。
而且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因为现代社会变化实在太快,而且经常是社会关系广泛而深层的巨变,既往经验的有效性越来越短。过去那种萧规曹随、父习子沿的模式,已经完全无法延续了。

回答2:

当两代人对教育孩子的意见出现分歧了,父母们该怎么办?家里有小孩子的赶快看看吧

回答3:

隔代教育不好,分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