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行“拿来主义”,必须首先弄清“送来”和“拿来”的区别。
自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送来”的东西很多:“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帝国主义的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蔽,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
而“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和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全盘否定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其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拿来主义”的实行条件:要实行“拿来主义”,必须首先弄清“送来”和“拿来”的区别。自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送来”的东西很多:“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帝国主义的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蔽,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认清那些东西都是“送来”的,是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利益服务的。而“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 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内容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拿来主义》的主旨是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及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文章明确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概括来讲,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就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大宅子”里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如果想一把撇清烧了宅子,则是全盘否定;若是欣欣然去吸食鸦片则是全盘接受。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在这里,“大宅子”指的是瑕瑜互见、精髓与糟粕并存的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文章中提到,“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句话说的“拿来主义”不是只送不拿,也不是只拿不送,而应是一种双向交流,既要送,也要拿。除了文艺,还指中外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的相互借鉴,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则比喻有两面性的事物,虽然有害,但也有有益的成分;“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则是糟粕,应彻底摒弃。“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占有”“挑选”“创新”。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本意是我们不但要从“西方”拿来,还要从“传统”拿来,是两个方面的含义。然而很多人对此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他们把鲁迅先生的本意理解为单纯地批评“全盘西化”。现在很多人也讲“拿来主义”,只不过总是从“西方”拿来,而忽视甚至忘记了还应该从“传统”中拿来。虽然现在拿来的已不是鸦片、枪炮和香粉,换了一些诸如西医、西学之类的新东西,但是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国外的一切东西都比国内的好,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忘记了从我们自己的“传统”中拿来。不能否定的是,西方文化中确实有优于中国文化的部分,但是中国文化也必定有其优越之处,我们没有必要非得将中西文化分出一个高低优劣,中西并存、取优淘劣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应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