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重用外戚,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初承秦制,丞相是政府首脑,百僚之长,权力很大。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始终想削弱丞相权力来加强自己的权威。在相权和皇权的政治博弈中,丞相是合法的政府首脑,无法随便任免。因此汉武帝便借种种理由将多位丞相免职或处死。君相间的政治斗争,君主需寻求其他政治力量的帮助。与君主关系密切的一是宗室,二就是外戚。汉武帝时期,经过景帝的七国之乱和淮南王谋反,皇室对宗室始终不放心,难以委以重任,宗室自身受层层削弱,权势大减。皇帝剩下能依靠的只有外戚了。外戚作为皇室姻亲,其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帝,自然也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和坚定的支持者。的确,汉武帝重用外戚,外戚们多加大将军、大司马职,形成了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有趣的是,武...汉武帝重用外戚,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初承秦制,丞相是政府首脑,百僚之长,权力很大。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始终想削弱丞相权力来加强自己的权威。在相权和皇权的政治博弈中,丞相是合法的政府首脑,无法随便任免。因此汉武帝便借种种理由将多位丞相免职或处死。君相间的政治斗争,君主需寻求其他政治力量的帮助。与君主关系密切的一是宗室,二就是外戚。汉武帝时期,经过景帝的七国之乱和淮南王谋反,皇室对宗室始终不放心,难以委以重任,宗室自身受层层削弱,权势大减。皇帝剩下能依靠的只有外戚了。外戚作为皇室姻亲,其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帝,自然也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和坚定的支持者。的确,汉武帝重用外戚,外戚们多加大将军、大司马职,形成了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有趣的是,武帝也认识到重用外戚的危害。所以他死前赐死钩弋夫人就是为了防止母后外戚干政,可是他还是太过于相信霍光了。以上原因也可解释历史上外戚为什么时常跋扈。
汉武帝重用外戚,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汉初承秦制,丞相是政府首脑,百僚之长,权力很大。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始终想削弱丞相权力来加强自己的权威。在相权和皇权的政治博弈中,丞相是合法的政府首脑,无法随便任免。因此汉武帝便借种种理由将多位丞相免职或处死。君相间的政治斗争,君主需寻求其他政治力量的帮助。与君主关系密切的一是宗室,二就是外戚。汉武帝时期,经过景帝的七国之乱和淮南王谋反,皇室对宗室始终不放心,难以委以重任,宗室自身受层层削弱,权势大减。皇帝剩下能依靠的只有外戚了。外戚作为皇室姻亲,其权势和地位来源于皇帝,自然也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和坚定的支持者。的确,汉武帝重用外戚,外戚们多加大将军、大司马职,形成了外朝,丞相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有趣的是,武帝也认识到重用外戚的危害。所以他死前赐死钩弋夫人就是为了防止母后外戚干政,可是他还是太过于相信霍光了。以上原因也可解释历史上外戚为什么时常跋扈。
1、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但是隋唐的科举都不是主要的文官选拔制度,到了宋代才是。清朝建立后,科举制度仅仅是适用于汉族官员的选拔,主要的官员由满洲八旗子弟担任,他们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
2、所以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除了宋、明两个朝代以外)的官员是从皇族、外戚、世家、门阀、功勋后代中任用的。并不是汉武帝一个人这么干
3、帝王任用有亲戚关系的人员,是为了加强、巩固自己的权利。
4、皇族虽然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同样有权力参见皇位的争夺与继承,所以不太可靠。外戚与皇帝有亲戚关系,他们的富贵来源于与皇帝联姻,又没有篡位的威胁,所以相对来说皇帝比较放心。
而且你与其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倒不如说当时处于知识垄断年代,所有的知识只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而这些人必是贵族或者与贵族有关的人。外戚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身后站着的是后宫权贵甚至是皇子,就好像清代的索额图和明珠一样,后宫为了依靠他们的势力,他们有依靠后宫的枕边风,自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且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削减藩王的势力,那么藩王所余下的势力空缺,汉武帝不会选择异姓的诸侯来填补,那么可供选择的就是外戚了。这也是西汉甚至东汉外戚、太监、诸侯各站一边相互角逐的根源。
汉武帝重用田昐是为了对付窦婴,从窦太后手中争夺权利。重用卫青是因为卫青确实具有军事才能。霍去病是沾了卫青的光,到后来汉武帝为了不让外戚有借口干政,赐死了他继承人刘弗陵的母亲。但依然无效。
汉武帝之前外戚专权有过征兆,吕后专权,但汉朝真正的外戚专权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武帝每成一次亲,就要重用亲家人。卫青,霍去病,李广利,霍光。但武帝时天威在,外戚也都诚惶诚恐,不敢造次,功劳也都挺大,可武帝一死,外戚作乱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霍光废立皇帝,王莽作乱,光武中兴仍然没能解决好外戚问题,明章和帝时外戚还能作点贡献,往后外戚也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后汉又走上了前汉灭亡的老路。有汉一代,外戚真正作大正是从武帝起开始的,武帝好像特别信任外戚,与外戚特别亲?他的亲家也正好是能人辈出,但后来的外戚作乱说明武帝对外戚专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他对外戚的专宠才造成了后世外戚专权成风,拥兵自大,造成了谁被皇帝宠爱,娘家人就理所应当封高官作大元帅统领兵权的惯性思维,真是一人飞天,鸡犬升闻啊!
汉代首重孝道,做儿子的必须无条件服从长辈的安排。武帝的祖母窦太后身历四朝,在统制阶层的长辈地位无人可及,她一开口武帝就得乖乖遵从,否则就是不孝,在汉代可是杀头的罪名。窦太后虽居后宫,但权欲极强,屡屡插手朝政大事,尤以喜爱黄老为名,维护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反对朝廷的一切变革。而且武帝少年上位,政事上很多时候要靠窦太后的支持。太后族人窦婴是当时的大儒,景帝给他安排的老师,窦家外戚集团的代表,在朝廷上亦是一股力量,武帝不用也得用。
为和窦太后争夺权力,武帝经常需要和母亲王太后联手。窦太后死后,王太后为尊,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也插手安排人事。王太后表面看并不像前任窦太后那么热衷政治,基本上不干预儿子的事务,单她一旦插手,必是惊天之事。
窦太后死后,窦家失去了靠山,新一代的太后家族开始权势薰天。这就是王太后的两个异父弟弟田蚡、田胜。王太后的亲哥哥王信好酒贪杯胸无大志,依靠妹妹得到富贵后只知道享乐,对家族毫无帮助。而田蚡、田胜贪婪钻营,巧言令色,都是社会活动能力很强的市井小人。王太后迫于窦太后的威风忍气吞声二十余年,心里潜藏着对窦氏强烈不满,等到窦太后去世后,她就大力扶持自己娘家的力量,要求刘彻任用田蚡为丞相,以稳固对朝廷的控制权,同时伺机对窦家人进行秋后算账,策划窦婴、灌夫的冤案,把窦家势力赶出朝廷。
武帝一来需要王太后的所为争夺权力,二来也是无可奈何地屈服于孝道的要求。所以他重用外戚,小部分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大部分是屈从当时的社会伦理要求和比他更强的政治势力。
所以他临死时因早年太子谋反被废、立少子弗陵为帝。弗陵资质聪颖,与武帝相类,只是年龄还很幼小。其母钩弋夫人又正值青春年少。武帝深恐将来儿子为帝,钩弋夫人必然会干政,恐怕又是一个吕后,故逼死钩弋夫人。武帝心中深存当年在两个太后身影下倍受肘掣的阴影,说是怕出吕后,实际是怕再出一个牵制皇帝的太后。
你问的挺好啊,这个问题慢慢来说
汉代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政府权力构成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皇帝。
第二,文武大臣官僚集团
第三,宦官外戚(太后也算外戚的一部分)
其中,皇帝的权力最高,大臣其次,宦官外戚最末。当时,由于皇帝年幼或者软弱的缘故,经常会出现 大臣专政的局面。比如以前的吕不韦,战国时候三家分晋;这个时候,皇帝怎么办呢?
很简单,皇帝会联络宦官外戚,压制大臣。赋予外戚宦官更大更多的权力,到最后,宦官权力甚至改过了皇帝,废立皇帝。东汉末年就出现过此种情况。
至于汉武帝的情况,有点特殊。他重用外戚一方面是为了压制大臣势力,培育自己的亲信(就像康熙爷培植亲信一样,比如魏东亭),这样用人用起来顺手,第二个原因就是汉武帝的确喜欢卫皇后,所以爱屋及乌,重用霍去病、卫青。(历史书这种情况也多,比如乾隆爷重用福康安)。第三个原因是外戚自己争气,军事上卫霍二人足以扫荡匈奴,其他的大臣哪能匹敌。
话说回来,汉武帝并不是只重用外戚,他是个明君,择贤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