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概念作文比赛那篇《母亲》的文章

2024-11-14 14:37: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生 活 三 味
瑞安八中高三(3)班 周邦锁

一位同学给我塞了封信,说要跟我做个朋友。
不止一次跟一个老朋友谈起:进入新环境后,一直没有深交的朋友。诸如相逢恨晚、一见如故之类的情形自然是不敢奢望的了;对无聊的敷衍既不擅长也绝无深入探究的兴趣。这恐怕要怪我固执地认为:像许多事一样,朋友的章节是不可以潦草的。身边仿佛冷清起来,对周遭的喧闹自己也似乎不经意地流露出不屑或冷眼旁观。故作清高,天生冷峻,甚至更糟的极其自卑的错觉也就难免,这些是我所诅咒的。然而,持续的冷清有时竟使我陷入对自我的怀疑中……
直到这一封信。意外之余,我还有些许得意:“冷清”只是暂时的,旁观也无从谈起。那只是一种守望——守望着一份自己所期待的友情,等待的热切中自己从来就不曾冷清过。就如一个人在清冷的早晨,悄悄登上山顶,独自等待那美丽的日出。
我没有立即回信表态,也没有立即面谈,自然不是怀疑同学的真诚。古人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也是我固执地认为的。
还是要感谢那位朋友!

同学中“我为歌狂”者不在少数,但全班在课前十分钟正儿八经地唱好一首歌却从未如愿,而且每况愈下。后来索性不开口。
同桌也喜欢唱歌,平时曲不离口,他的歌声每每响起于众人寂静之时或稀哩哗啦的合唱之后。嘹亮、粗犷,意在感染听众,产生心灵共鸣,直至嘴巴“共鸣”。无奈同桌五音不全,歌词多不过三五句,结果可想而知——引来哄堂大笑。
我也是笑的人之一。有一回笑过之后,却有了余味;同桌被笑之后从未恼怒,反而自己也笑。下次还是一如既往的放开喉咙。反观自己,非但畏首畏尾,不敢放声歌唱,唯恐别人取笑,更可悲是还要取笑别人的真诚。许多年以后,当我们还记得他的歌声的时候,我们现在的笑将淹没于他的歌声中;当他还在继续歌唱的时候,我们只能低头自怜,自惭形秽。
能够一路唱着歌走来的人,也一定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他的歌声和人生也一定能够被时间所珍藏。
我歌故我在!

见到母亲,她已经出院了。父亲不在家,我便照顾起了母亲。
见到我,母亲显然很高兴。问起病情,母亲也不再隐瞒。只是说得轻描淡写。
母亲身体还非常虚弱,要坐起来靠着,有时也得我帮忙。买菜、做饭、洗衣、端水、拿药……有一天我在洗完衣服之后再洗碗时,觉得身子有点飘,双手不由自主地把碗碟弄得哗啦响。母亲问我怎么了,我才定了定神,手却停了下来。
现在站在这里的是我,而此前站在这里的,一直是母亲;我懂得偷懒,一天的碗放在一起一次洗,母亲从不;我买菜、做饭可以询问母亲,征求意见,母亲大多时候要靠自己琢磨;我现在照顾的是一个人,母亲操的是一家人的心,这其中有顽皮、不适如家常便饭的孩子们;我可能就这么几天,母亲一站就是几十年。突然,我感受到了母爱几十年的重量沉甸甸的,这就是母亲那柔弱的身躯施予我们的吗?一定还有一颗勇敢的心!
从前并不喜欢一首叫《常回家看看》的歌,而现在一听到“那怕帮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就鼻子发酸,眼中有泪。
母亲住院的消息,我是在期末考结束才被告知的。这是母亲特别嘱咐家人的。

点评:
守望中自有一份执著,纷繁喧闹中保持着一种冷静,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善良而真诚的爱心,这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自我。本文题目即是线索,把三个零碎的片断缀合成文,笔调深沉,语言老练,叙述精练,思考深刻,文风朴实。

不畏浮云,泥泞留痕
——读王安石《登飞来峰》有感
瑞安八中高三(4)班 卢献飞

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之句,想必是当时登山之心得,但我想,这并非单纯抒情述怀之句,其中蕴含了不少哲理,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相信不少人会有过登山的经历,若是多雾时登山,则前进较难,必要时得停留原处。我想,山中雾气能遮住登山者的双眼,这倒也常见,而在我们的人类社会,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像这样的“浮云”又不知有多少呢!有位哲人这样讲过,人生旅途中一些陈规陋习,甚至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眼角的“浮云”。而这些遮眼的“浮云”并不会轻易被驱散、 驱离、驱净。也就是说, 人生多坎坷,多磨难。
但也有许多不畏“浮云”者,纵使横渡江河,穿越沙漠,攀附险峰,山山水水,斗罢艰险,奋然前行。大雪山,大草地,红军面对“浮云”,决不退缩,“万水千山只等闲”,他们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前程。
母亲河长江魅力无限,浩浩荡荡,恰似一尾奔腾的蛟龙,吸引胸怀壮志者去闯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漂流长江的尧茂书,漂渡失败将生命献给了无情的江水。这就表示长江的不可战胜吗?那倒不见得,次年,洛阳漂流队到达下游吴淞口,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滚滚江水。然而此时却有人作讽刺的解说,他们只不过闲得慌,头脑发昏,精神空虚,寻找刺激,游戏人生。殊不知,他们是为了从自然界发掘那蕴藏着的人类力量的伟大,才乐此不疲,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
平常的人从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是了不起的,但多数人会认为逆境会更大可能地创造出人才来,其道理是差不多。沈阳市师范学院被誉为“天之骄子”的郑国民就读于朝阳一中时双亲相继离世,遗下家境贫寒、无经济来源的他,却把这些“浮云”看作雾被风吹散,年少的他替人打更,挣得58元5角维持生计,不计困苦的他,并不因“贫”而志穷。 决心发愤,立志成才,勤奋刻苦,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学生”,示为榜样。
有人害怕“一渺浮云”,在“登峰”中,偶有挫折,便说自己非学习的料,这是因为他们不懂竞争是发展的动力的道理,藏身窝囊。应当与“浮云”抗争,不应回避。这样做需要有胆识,而且还要有远见,就是要有“登峰”这个可及目标。古人曰:“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红军能征服长征,是因为他们站在党的英明政策的高峰上;洛阳漂流队的绝渡,是由于他们俯瞰“敢为天下先”的梯度;郑国民之所以有此成就,是他屹立于立志成才的高地的结果,这不正是王安石所说“只缘身在最高层”吗?
时代要前进,路却不是平坦无阻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站在“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明理高度,才能有所成就。古代一位名僧说过:要想在硬坦的大道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很难;只有当路变得泥泞时,才能深深烙上自己的脚印,而此脚印,恰恰印证人生行走的价值。而有时在过于“顺”的坦途中,我们有必要客串些“浮云”,制造机会,置身于泥泞,方可留痕,当我们走远,脚印仍在。
点评:
深邃的思考,理性的分析,铿锵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无不展示着现代中学生的一种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一扫缠绵、伤感、忧郁、冷漠的沉闷气氛。这是一股正气,一股阳刚之气。
走 近 古 诗 词
瑞安八中高三(2)班 章春霞
我喜欢读诗,尤其爱读古诗。常常泡一杯浓浓的香茗,在静夜里拥衾而坐,于是也就拥有了一份恬淡的心境,翻开书,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出现于眼前了。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观,还有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慷慨。用心咀嚼,细细品味。与五柳先生一起去游桃花源,感受那时古朴的民风;与王维一同策马古沙场,体会那时战地荒凉的气氛;与白居易一道漫步西湖堤,观赏那无穷的碧叶。这是何等惬意的事!
走近古诗词,能与众多文人骚客漫谈,你还可尽览人间美景。在那里,你可以为自己的心灵觅一处静室。在那里,你可以聆听先辈的教诲,吸取前贤的智慧,那是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琼浆”的感觉。
走近唐诗,就不能不追念李白和杜甫。李白是豪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明证;李白也有过孤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他的感叹;李白又是自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的长啸;李白更是不屈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与世俗势不两立、决不妥协的告白。而杜甫,则有后人诗论为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确,杜甫就是这样的忧国忧民。看到花鸟,他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权贵日夜笙歌,醉生梦死,他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面对风雨中飘摇的草屋,他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诗圣,悲天悯人的诗圣。他们的精魂,无时不在陶冶着人们的心灵。
走近宋词,又走进了另一个艺术的天地。吟柳咏婉约之词,仿佛在听十七八女郎,执手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诵东坡豪放之句,宛然可见他唱“大江东去”的同时也叹出了“人生如梦”。他们时而沉吟,时而放歌,时而豁达,时而伤感。我们细细咀嚼,有时也受到感染,变得时痴时狂。漫游宋词,一个才女的形象渐渐清晰。我很欣赏她。她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充满伤感的才女。当我们跟着她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时候,也就分享到她对自然美的感受了。她人比黄花瘦,但能抒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她面对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的时局,借酒消愁,观“绿肥红瘦”,“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不禁愁绪满怀。我叹服这女子的才情,她为宋词添上了绚丽的一笔。读罢掩卷沉思,又情不自禁唏嘘感叹。
当代女诗人芮琦说:“诗能打开封藏各种可能性的密室,让麻木迟钝的知觉恢复,释出希望。”我时常有那样的感觉,在读古诗词时,麻木迟钝的神经偶然也会闪现一线灵光,产生快意,有时竟然异想天开,甚至于似痴似狂。

点评:
在广告小品等快餐文化流行,而诗歌名著竟被忽视之时,作者却对诗歌情有独钟,“走近古诗词”,表现了一个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读诗品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乐,充满激情,富有韵味,虽然还近乎肤浅,但也难能可贵。
推荐教师:廖锦瑞

忠 告
瑞安八中高二(3)班 吴建卯
求生(老虎的名字)老了,常常呼吸困难,走几步就气喘吁吁,靠家传神丹保持呼吸正常,但是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爷爷在这个年龄还能叼起两只大水牛。
这十几年来,他每天早上都起来早练,但由于近几年来周围的树被人类砍光。求生的“运动”也被毁了,他对此就是想不通,人类为什么要砍伐树木?为什么要毁坏他的家园?为什么?……
这几天,他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今天,他想出去散步,就拉上小孙子一起去。他边走边想着以前自己还是孩子时出去散步时的情景:月明星稀的夜晚,爷爷带着自己出去,随时可以找到又嫩又肥的山鸡、山兔,可以美美的吃一顿。有时还有松鼠在树上蹦蹦跳跳。可现在,吃了上顿没下顿,路边不再有松鼠陪伴了。求生正坐在树桩上叹息时,一只小鸟从空中跌落,重重的摔在地上。求生很奇怪地问:“你怎么啦?你不是飞得很高,很自由的吗?”小鸟紧锁眉梢,带着痛苦的神情艰难地说:“我……我由于飞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觉得口渴,在小溪边喝了水,……就……。”小鸟没有说完就脑袋一耷拉,带着痛苦的神情,闭上了眼睛。求生伤心地把小鸟安葬在树桩旁,口中嘀咕着:人类说“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现在鸟死了,林也没有了,满目千疮百孔的荒山,死一般的寂静……,绿水青山,鸟鸣蝉噪,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
求生因为小鸟的死非常伤心,他想了很多,晚上睡不着觉,又去了白天去过的地方。月色很好,但是他无心欣赏,却使他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心中产生悲凉的感觉:明月依旧,青松清泉不复存在,只有明月照树桩,污水石上流了。求生这样想着,觉得心闷,很难呼吸,“老毛病又犯了,得回去吃点神丹了”,心里想着,便踏上归途。这时他的小儿子气喘嘘嘘的跑来,说:“爸爸,刚才妈他们说口渴,要我去打水,我到我们平时打水的河边,但我看见水很脏,水中悬浮着好多塑料袋,上面铺着一层滑腻。我没有打水回去,告诉他们说那水很脏,他们说无论怎么脏也得打点回来喝。我没有办法,只好打一桶脏水回去,他们就喝了,当他们喝下不久,就倒在床上喘大气,我让他们吃下神丹,但已经太晚了……”说到这里,他的小儿子已经呜呜大哭了,求生这时觉得自己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两腿发软,于是就倒在地上。求生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便说:“乖孩子,在我……我的床头的一个盒子中,有……有我们的家传珍宝,你吃……吃了它就可以与人类对话,你……你去告诉人类,要他们不要污染环境了,不然的话,他们……他们将会和我们一样的命运……”说到这里,求生就断气了。小儿子伏在求生的身上嚎啕大哭,但这一切都已不能挽回了。他在悲痛与不解中向人类传达了他爸爸的遗言……
希望人类能够听取求生的忠告!

点评:
环境污染已成为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作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透过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作品从动物向人类提出忠告的角度去写,构思巧妙,比起人类自身提出忠告更有震撼力。语言平实,文风质朴,值得一读。
新问题少年
瑞安八中高一(5)班 谢洁琼
处在如烟的雨季,如锦的花季的我们,有好多的思索,有好多的困惑,有好多的问题,你可以叫我们问题少年。
问题一:风华正茂的我们是否该早恋呢?早恋正常吗?
分析:人是感情动物,即使是芝麻绿豆的小事也可引起人们心底阵阵波澜,更何况这世界上是异性相吸。若某人从未对身边的某异性产生过好感,那此人很可能是个不正常之人。早恋,我们当然不该。处在我们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对异性产生的好感通常只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感情胜过理智,待一方的好感冷却后,两人的关系也将结束,今后见面该多尴尬,还可能引发诸多事件,甚至形成心理障碍。而且,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往往把握不住分寸,常常过火,导致荒废学业,延误前程,甚至步入歧途。既然有好感,却又不该早恋,那怎么办?暗恋,提倡暗恋,反对明恋。其实,暗恋也是一种美,在他(她)的身后,静静地望着他(她),这也别有风味。早恋,年轻的我们输不起!18岁,有18岁的事。
结论:提倡暗恋,反对明恋!
问题二:每天,我们埋头于小山似的作业堆中。这些,我们长大后会有用吗?我们伟大的付出,会有伟大的回报吗?
分析:不错,可能这些学科中的许多知识长大了都用不着。可当今社会,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社会,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充满着竞争。若我们不付出,连竞争的资格都没有。不用埋怨世道, 不要憎恨这社会,因为现实本来就是残酷的。不是社会适应我们,而是我们去适应社会。这伟大的付出,虽然不一定有伟大的回报,但是如果没有这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因为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舍掉我们今日的汗,能得它日辉煌之果。且不论回报是大是小,倘若一个人不付出,又哪来的回报呢?天上怎会掉下馅饼呀!
结论:有用。一定会。适者生存!
问题三:时下社会刮起了一阵“韩风”——韩寒热,引发了现今教育制度是否合理之说。好些人为韩寒等人报不平。
分析:高考看总分入大学是历来的规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育制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陈佳勇凭借一等奖的桂冠被清华网走。但韩寒非但得不到某大学的垂青,连小小的淞江一中也容不下他。同是一等奖,有着同样的才能,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其中的不同便是陈佳勇有一黄金招牌——优秀的各科成绩,而韩寒却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北大的曹文轩教授说:“如果我是校长,我一定录取韩寒。”我们的社会需要专科人才,而不是样样都通,但样样稀松的全才。样样俱会,易成全面平庸。人的精力、时间、生命都很有限,不应用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发展中去。 冰心有必要去研究、探讨万有引力和微积分吗?当年的吴晗各科成绩加起来不逾百分,但后来被北大破格录取,才使得这位历史学家未被埋没。此外,钱钟书、郭沫若等文坛精英当初理科都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在文坛的成就足以令人惊叹。2001年的考生——蒋晓捷,带着他的《赤兔之死》再次向教育制度敲响警钟。
结论:不合理,抱不平。要尖端,不要样样松!
问题四……
问题五……
……
我们年轻!
我们有好多的思索,有好多的困惑,有好多的问题,想身上的情感,想身边的社会,想身后的前程……
我们有好多问题,你可以叫我们问题少年。

点评:
关注情感,关注生活,关注教育制度,振聋发聩,使本文得以从大量无病呻吟之作中脱颖而出。“提倡暗恋,反对明恋”。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可谓才华焕发的神来之笔,“舍得……”等一些精见迭出的阐发,有启人心智之功。
说理深入浅出,表述流畅,别具魅力。

热 闹 的 葬 礼(入围奖)
高一(1)班 张小莲
昨天晚饭时,突然听见有锣鼓声、钹响声,紧接着礼炮声,乐器鸣奏声,声声入耳。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着,和谐着,直达苍穹,划破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像是在欢迎这快要到来的新年,为这根本就没有半点新年气息的乡村增添一丝的声响。但是我很快知道这是一场葬礼,死人的葬礼,是,对面的王阿婆的葬礼。
可怜的王阿婆走了,永远地走了。可是此时此刻我脑子里却挥之不去她那张腊灰色的,布满皱纹的脸和那双深深地陷进去、黯淡无光的眼睛。仿佛她还在不远处,哭诉着什么。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她已经死了。她的死,没有留给世人多大的意外和痛惜。死对于她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而我也相信上帝带她走,是因为看她已受够了世间的痛苦,她应该去天堂享享清福了。
听人说,王阿婆是个可怜的女人,年轻时,便死了丈夫,辛辛苦苦拉扯大那三个孩子,等到他们成家立业,该是她享福的时候,她的儿女们却推三阻四地留下她独守那间破瓦房。儿女们只在过春节时,才来探探王阿婆,随便象征性地给点钱。记得王阿婆喜欢小孩子,小的时候,我和伙伴们经常去阿婆家玩。阿婆总是会变法戏似地拿出好吃的来招呼我们。
后来,我们慢慢地长大了,就几乎没有再到王阿婆那里玩了。记得一次,我碰巧在她家门口碰到阿婆。她竟然已认不出我来了。只见她一身脏兮兮,蓬松着头发,向着路人傻傻地笑着,嘴里还不停地呢喃着。王阿婆怎么变成这样子?我正疑惑不解时,屋里走出一位满脸怒气的中年妇女,扯着阿婆往里去,还破口大骂到:“我一不留神,你就跑去丢人现眼哪!你这老不死的,怎么不早死了算了,省得麻烦我!”
后来,我才知道王阿婆疯了。于是她家里人就把她关在屋子里。没想到王阿婆却在这除夕前的几天,结束了她曲折多难的一生,留开了人世。
锣鼓声还阵阵传来,乐队高奏哀歌,冷清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今天却门庭若市。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们都抽空赶来,说是要送阿婆一程。葬礼上,哀歌依旧,锣鼓声依旧,儿女们披麻戴孝,凄凉的哭声真是催人泪下,感天动力。这突然使我联想了电视里这样一组镜头:哭丧帮的帮主死了,他的徒弟们哀号连天,哭得天昏地暗,肝肠寸断。外人不由地感叹到:“若老帮主知道他的徒弟这么孝顺,也该瞑目了。”谁知话音未落,那些徒弟们早日嘻嘻哈哈地举杯欢庆了。原来,哭丧是他们的职业,他们那样也是出于敬业呀!
我不知道头脑中为什么会蹦出这个,我也不明白为什么阿婆的儿女们宁愿对着她母亲的骨灰哀哭而不愿在她母亲的有生之年多陪陪她老人家,不对她老人家好一点。然而,我却听大 人们说,王阿婆真有福气,她的儿女们为了请了那么多的乐师送她上路,不至于让她走得那么孤独。
然而这样做真的叫做孝顺吗?真的是王阿婆的福气吗?我相信若王阿婆泉下有知,她一定不会要这样的福气的。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在死人身上大费周折,而不对活人好一点?这又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还是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他们挣足所谓的面子?
这个冬天很温暖,然而我觉得这个冬天一直都很残酷。

回答2:

请问你找到了吗,我也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