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过「用户劳动」产生共赢的价格歧视
如果我们定价看人,比如看他有钱就定价4元,看他没钱就定价1元,虽然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却会让消费者非常不爽。
我们即想要高利润,又要照顾到不同的消费者,还让他们不反感应该怎么做呢?
那就通过让想享受低价的消费者,产生用户劳动。同时,这个劳动一定是不太复杂、轻松的。
这样,原价购买的消费者,与低价购买的消费者就心理平衡了,并且商家依然可以高盈利,且共赢。
比如,一款产品卖300元,有些人只愿意话100元买,这时候就可以推出一个活动,让他分享,通过邀请朋友、家人来帮他砍价,最后达到一定的数量就能获得低价购买的权利。商家获得了“免费广告”+多销的利润,实现双赢的局面。
二、通过「释放机会」产生共赢的价格歧视
直接地“看人定价”是最方便的,但缺点是不可持续、负面影响大、还不爽了高价购买者。所以我们需要释放机会出来,形成一个低价,留住敏感价格的消费群体。
同时,不敏感价格的消费者,用原价购买商品也不会不爽,因为他们免去了繁琐地“精打细算”,也脱开了“占小便宜”的标签。最后形成共赢的局面,达到收益最大值。
比如说,有一家奶茶店,有款经典奶茶卖20元一杯,但逢周六或周日就半价销售,对于价格敏感的客户他就会等到周六再来买尝尝,而对价格不敏感的销售者会当场购买。
三、通过「先后秩序」产生共赢的价格歧视
优先特权,是值钱的,这是深深扎根在人们心里的意识。
针对不同的用户,我们可以指定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可以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实现。
比如一款手机,刚刚推出的时候,我卖6000元,三个月后变成4000,半年后变成2500,这样就能够吧不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都吸引到。
四、通过「社会层次」产生共赢的价格歧视
公交车票价:普通成年人2元;幼儿免票;学生、老人1元;A类会员卡1.6元;B类会员卡1.2元。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公平,但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通过社会层次产生的价格歧视。收入低的人出低价,收入高的人出高价,办理会员的人享受特价,多方共赢。
五、通过「密集性的产品种类与层次」产生共赢的价格歧视
同样成本做出来的产品,通过详细的划分种类、层次,产生共赢的价格歧视。
比如,有人买螃蟹,在一个池子里的螃蟹,有大有小,形象有好有差。我们就可以通过将他们区分开来实现价格歧视。外形好看,个大的挑出来,做最高价,外形不好看的降一点,小个人的价钱最低,这样会比你放在一起买均价获得的利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