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将“君子”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事实上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君子的含义。
余秋雨就在《君子之道》中作出了解释,他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并且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故事串起来,俯拾今昔,引导我们由浅入深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教会我们认识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我可以再借一个外国人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人我说过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