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边疆的人们的感人故事

2024-11-02 12:30:5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不管是严冬腊月,还是骄阳似火,你们总是毫无怨言地驻守在祖国的边疆,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防暴制匪,他们总是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儿需要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

回答2:

建设边疆的工作通常是艰苦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牺牲。以下是一些建设边疆人们的感人故事:
1. 在新疆的石油工人:在新疆的荒漠和雪山之间,石油工人们冒着严寒和酷暑,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默默地付出着。
2. 西藏的电力工程师:西藏是一个高原地区,电力工程师们要在高海拔和缺氧的环境下工作。他们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不畏艰险,努力工作。
3. 守卫边疆的士兵:在祖国的边疆,士兵们日夜守卫着祖国的领土。他们面对着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依然坚守着岗位。
4. 建设铁路的工人: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工人们面对着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不畏艰险,努力工作。他们为了国家的铁路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些建设边疆人们的感人故事告诉我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许多人默默地付出着努力和牺牲。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回答3:

曾祥花,钟情团场教育事业
2002年8月,毕业于湖南零陵师范学院汉语专业的曾祥花,告别风景秀丽的湖南永州家乡和疼爱他的亲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北边陲塔额垦区的土地。
曾祥花告诉笔者,作为“三优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实习生、优秀毕业生),在学校就入了党的他,完全可以在当地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富有激情的号召和奉献青春的志向,使他把自己的事业定位在西部。2002年7月,经过层层筛选,在300多名毕业生中,曾祥花与另外13名同学有幸成为“西部志愿者”中的一员。
他清楚地记得,8月14日,他来到一六六团中学。戈壁的夏日干热难耐,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嘴唇脱皮、流鼻血,两只胳膊被晒得火辣辣地疼,原先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到学校后住的是平房,距离他想像的生活相差很远。特别是逢年过节,非常想家,也动过回家的念头。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从学生一双双渴求的眼神中,他似乎读懂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己的认可,加上校领导的关心,老教师的帮助,曾祥花觉得他已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团场老师和学生们。
经过几年的磨砺,曾祥花在学校不仅担任了语文教研组组长,还兼任政工干事。谈到这几年的收获,曾祥花抑制不住满脸的喜悦,2003年他讲授的《伤仲永》一课被录制成像,参加了兵团语文教学大赛;他2003年撰写的论文《反作文“批语”初探》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今年他撰写的专业论文《语文道德课堂初探》获“语文报”杯教学论文大赛全国二等奖…… 曾祥花告诉笔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他服务期限是3年,如今已在团场工作了4年。他心已定,不回去了,决心在兵团教育战线工作一辈子。
周发金,10年奉献林草不言悔
怀揣着对西部的渴望和梦想,1997年毕业于重庆万州农业学校的周发金,已在一六六团林管站工作了近10个年头。谈到初来疆时的感受他说,当时正赶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大中专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许多去了沿海发达地区,但周发金认为,西部需要人才,在西部广阔天地里更能施展才干、有所作为,于是他毅然报名到兵团农九师服务。 初来时,住宿条件较差、饮食习惯不同,也曾使周发金动摇过。时任农九师副师长的连本立来看望慰问志愿者时,与他谈心,并鼓励他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干得出成绩,在西部放飞理想。站领导也在工作上不时给予鼓励。最终,他被兵团几代军垦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坚定了周发金在团场干一辈子的信心和决心。 一六六团有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地,主要分布在沿山的沟沟壑壑。周发金作为林管站的技术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开春时节,播种柠条,他跟车作业,为职工调试播种机,和一线职工同吃同劳动;田管期间,锄草、护青,周发金每块地都要跑到。他经常是白天工作一天,晚上值班护青,裹着厚厚的棉大衣,还是感到出奇的冷,脸和手冻得通红,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为方便工作,周发金购买了一辆摩托车,每天在田间跑,平均日行程在120公里以上。田管季节,地里、路上到处是水,周发金常常骑着摩托车连人带车陷入泥坑,弄得一身水一身泥。 周发金说,虽然工作又苦又累,但他在这里接受了艰苦的锻炼,磨练了意志,也获得了工作经验。如今,他对西部、对兵团、对团场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收获是他在学校里、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 8年的服务期已满,10年的团场生活,使周发金深深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还西部一个秀美山川,是他最大的心愿。周发金告诉笔者,他在团场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妻子是土生土长的团场人。在青藏铁路10万建设大军中,活跃着一支“红色娘子军”,她们就是由中铁十一局26名女职工组成的排轨生产队伍,被誉为“进入生命禁区的雪莲花”。这群来自“鱼米之乡”的姑娘们,笑言“睡觉半梦半醒、吃饭不觉饿饱、不知是男是女”,却创造了高原排轨日产量世界纪录,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一巾帼奖”等多项荣誉。“夫妻交流靠短信,骄儿见面竟称姨。”一幕幕感人的细节,令台下听众心动不已。“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是一次灵魂的升华”。应广军以一首改编的军旅歌曲《为了谁》作为报告会的结束语:“为了谁,为了西部的腾飞,为了祖国大地美。手牵银线到拉萨,迎来雪域高原汽笛长鸣铁龙腾飞。我虽苦我虽累,为了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今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