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即所谓的生态自然观.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1.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1.1.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平人性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1.1.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进而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1.1.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这一段历史,他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牧畜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