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一:两者的构成不同。
也者:是一个词。
如: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译文:这芙蕖的原因,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日常的作用。
者也:由两个词构成,分别为“者”和“也”。
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区别二:两者的含义不同。
也者:无实意。
者也:因为由“者”和“也”构成,而“也”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呀”,一般无实意,所以“者也”的意思与“者”的意思大致相近。“者”的含义如下:
1、表示“...的人”,如:老者,即年老的人。
2、表示“职位”,如: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
区别三:两者的用法不同。
也者:
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例句: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译文:这芙蕖的原因,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日常的作用。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难道因为见过方圆六七十里的国度,就认为方圆五六十里的国度不是国家了吗?
者也:“者也”通常连在一起放在句子末尾表判断。
例句1:晏子出,梁丘据曰:“自昔及今,未尝闻求葬公官者也,若何许之?”
译文:晏子出朝,梁丘氢向景公说:“从过去到现在,没有听说请求埋葬死人于国君的宫室中的,为什么答应他呢?”
例句2:故赏贤罚暴,举善之至者也;赏暴罚贤,举恶之至者也。
译文:所以奖赏贤能的人,惩罚残暴的人,都是推崇善行的做法;奖赏残暴的人,惩罚贤能的人,都是推崇邪恶的做法。
一、“也者”,语气助词。表提示、疑问、拟度。“者也”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一)“也者”
1)语气助词。表提示。
例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语气助词。表疑问。
例 :《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 难道因为见过方圆六七十里的国度,就认为方圆五六十里的国度不是国家了吗?
3)语气助词。表拟度。
清 戴名世 《郭生诗序》:“然生不汲汲求士之知,荒丘绝壑,若将终身也者。”
译文:在有生之年没有迫切地去追求知识道理,荒丘野壑,如何终此一身。
二)“者也”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例 :史记.司马迁《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文:这人是刘邦的护卫樊哙。
例 :孟子 《鱼 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舍弃生命而就正义。
二、“也者”常合在一起使用,“者也”常分开使用。
一)也者:是一个词。
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译文:这芙蕖花,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日常的作用。
二)“者也”常分开使用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臣下之所以离开亲人而追随于您身边,完全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是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 ,一说今河南商水县西南 )人。
扩展资料:
古虚词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也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者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词
一、“也者”,语气助词。表提示、疑问、拟度。“者也”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也者”
1、语气助词。表提示。
例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语气助词。表疑问。
例 :《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译文: 难道因为见过方圆六七十里的国度,就认为方圆五六十里的国度不是国家了吗?
3、语气助词。表拟度。
清 戴名世 《郭生诗序》:“然生不汲汲求士之知,荒丘绝壑,若将终身也者。”
译文:在有生之年没有迫切地去追求知识道理,荒丘野壑,如何终此一身。
“者也”在古文中常见为助完成判断语气的语气词,可不译。
例 :史记.司马迁《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文:这人是刘邦的护卫樊哙。
例 :孟子 《鱼 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舍弃生命而就正义。
二、“也者”常合在一起使用,“者也”常分开使用。
1、也者:是一个词。
例: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译文:这芙蕖花,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一物一丝不具备日常的作用。
2、“者也”常分开使用
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臣下之所以离开亲人而追随于您身边,完全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陈胜是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 ,一说今河南商水县西南 )人。
虚词在数量上要比实词少得多,重要性不亚于实词,甚至大于实词,因此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像“的”“了”,它们的使用频率竟高达3~5%,这是任何一个实词没法相比的。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极重要的地位,而在汉语中尤其显得重要。
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既没有俄语、法语、英语里那种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语、朝鲜语里那种粘附形式。
这样,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因此,我们汉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外族人要学习汉语,不能不重视虚词的运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也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者也
--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2)“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4)“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5)“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者,是一个词,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多表示提示。如“夫道也者;性也,三皇之治也;德也者:复性者也,二帝之迹也。”其中的三个“也者”,都是对前面事物的复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事物或人)呢”。有时也表示疑问或猜测。
者也,是两个词,者和也。它们在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在句尾时,“者”通常是代词,“也”是助词。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句中的三个“者”,分别代指前面的“隐逸”、“富贵”、“君子”那一类;“也”仅仅是语气词,相当于“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