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的前身是庆王府,咸丰元年(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统领朝政。慈禧和奕诉发动宫廷政变,彻底剪除了顾命八大臣。慈禧授奕诉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处行走、总管内务府大臣,集军政、外交、皇室事务大权于一身。
当时的恭亲王府好不热闹,日日宾客满堂,车水马龙。恭亲王调集数百能工巧匠对王府和花园大加整修,终于建成了“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具有巨大历史价值与建筑价值的王府和融江南园林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京城最精美的王府花园“萃锦园”。
权力日盛的恭亲王终于引起了慈禧的猜忌和疑虑。光绪十年(1884年)借机撤去了奕诉的一切职务,让他“家居养疾”。深知慈禧为人的奕诉为避更大祸端,也以养病为由,躲在西山戒台寺隐居长达10年。
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已经亲政的光绪皇帝重新起用奕诉。但他已年老多病,3年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病故。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扩展资料:
恭王府位于什刹海西北角,是一处典型的王府花园,既有中轴线,也有对称手法。始建于18世纪末,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堪称“什刹海的明珠”。
恭王府的前身,就是清代巨贪和珅府邸。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权倾一时的和珅,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拆平了明代以来的旧房建新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珅已是身兼数个最高官职的正一品大员,同时乾隆指婚,将和孝公主许配其子丰绅殷德,于从于是从乾隆四十五年以后大兴土木,新建府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的爱女和孝公主下嫁到这里,成了和珅的儿媳妇,这座王府豪宅已基本建成。
在乾隆时代,和珅所拥有的财富无人能及,据民间传说,和珅便是将他的这些巨大财富藏在他这座宅子里的墙壁之中,据史料记载: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
而后乾隆死去,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八,嘉庆皇帝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两个职务,并被“赐令自尽”,抄了他的家。
和珅被处死之后,嘉庆帝即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了他的十七弟永璘庆王,因此和珅府成了庆王府,一直到清末后,这所宅邸才换到奕欣名下,成了恭王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恭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