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诗人,是学者,是民.主斗争的闻一多先生被法西斯暴徒有计划的预谋的狙击殒命了,地点在云南省城,昆明,云南全省警备司令部的所在地,云南省政府的所在地,军队、宪兵、警察挤满了小小昆明城。选择好的狙击场所是昆明府甬道十四号门前,是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的所在地,同盟机关刊民.主周刊的编辑部,向北走十几步是文林街的清华大学办事处和西南联合大学,向南转变向西十几步是联大教职宿舍,一多先生的家。再向下走,是军分校旧址,现在警备司令部。顺着文林街往东走几分钟就是云南大学。日子是李公朴先生被暗杀以后 的第五天,时间是下午五时三十分,光天化日之下。用的武器当然不是本国制造的,行凶暴徒两人,在连发多少排枪弹以后,从容逸去。同殉难的是他的长子,十八岁的青年大学生闻立鹤。
杀一个诗人,一个学者,一个著名的大学教授,为千万青年和人民所景仰所爱护的民.主斗士和他的儿子,在都市中,在民.主同盟的省支部门前,在大学区,这是一个什么世界!什么国家!什么政府!
四项诺言哪里去了?政协的五项协议哪里去了?提审法在什么地方?(退一万步说,即使承认一多主张民.主有罪吧!李公朴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父子的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全中国及全世界人民,是谁食言而肥?是谁破坏了政府决议?是谁在知法犯法?
从说谎政治到打手政治,到暗杀政治,从无耻到无赖到丧尽天良,倒行逆施,法西斯暴徒在自掘坟墓,一多父子的血祭奠了民.主的大纛。
死,本来寻常得很,我少农民被驱上战场作炮灰,多少人民在草根树皮和救济物资的误用下饿死,困死。而且,一多自己也早明白他的命运。其实,何止一多,任何民.主斗士都明白他自己可能的命运。他不为黑名单退缩,不为四烈士之死退缩,李公朴先生之死,他更不退缩,在得到恶意的恫吓,友谊的劝告之后,他说,我早已准备这一天!
死,在一多先生的父子,一个死忠,忠于人民,忠于民.主。一个死孝,孝于人民,孝于民.主。求仁得仁,只要人民得救,民.主实现,他们是会瞑目安眠的。
他们是为了人民为民.主而死的,万千人民明白这个,法西斯暴徒所得到的代价是更深的愤怒和民憎恶,痛心疾首。是几万几二万的闻一多和闻立鹤,献身于民.主运动。
《 二 》
一多生平有三变,永远在进步,永远在追求真理。
到美国留学时代,学画学文学,回国后以新诗人出现于文坛。代表作中《死水》。
中年转变方向,研究诗经,搞甲骨文,金石文,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权威,更进一步,研究古民俗学,读龙,谈图腾,谈图案画,写了许多专门论文,代表作是关于诗经和楚辞和研究的两部大著作,尚未杀青付印。
晚年,不写诗了,也不能,不许可做研究工作,把全时间全生命献给民.主运动,成为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之一,代表作是几年来昆明的民.主运动高潮。
富于感情,容易冲动,三年前罗努先生还说笑话,说一多第四变会变到哪条路,一多的答复是再不会变了,因为已经走上追求真理的路。
路是走出来的。可是他在没有走这条路之前,对政治是一丝一毫也不感兴趣的,成天埋头在书斋中,在故纸堆中,是道道地地象牙塔里的人物。
终于有一天,这位诗人,学者,教授,被赶出象牙之塔了,正如他自己所说,被撵到十字街头。
到了十字街头之后,他走上了为人民服务,领导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大路。
而且,对研究工作,还是不能忘情,他在日夜祈求联合政府实现的一天,民.主政治得到保证的一天,立刻退回书房,重温旧学。说实话,一多是厌恶政治的,不适合于政治工件的,然而,现实的环境强迫他非放下书本不可,非参加政治活动不可。为人民,也为了自己。
他是痛苦的,忧郁的,在含着眼泪,抛弃心爱的工作,去参加他所最不赶兴趣的工作。
他在加倍的努力,要尽量缩短人民受苦受难的时间,要尽量提早自己回到研究室的时间。
从白忙到晚,用嘴、用笔、用两条退,在工作,在战斗。
加倍的努力,加倍的工作,为了之,缩短了他的生命历程,还带是他所钟爱的长子。
《 三 》
一多夫人高孝贞女士,典型的妻子和母亲。身体不很好,经常害病。十几年前受过大惊吓,到如今,一有什么大响声或意外的变化,就受不住,一躺几十天。
大儿子闻立鹤,青年民.主斗士,“一二·一”那天,和法西期暴徒战斗受了伤,一拐一拐走回家,妈妈妹妹劝他休息,他说:“妈妈,我是闻一多的儿子,闻一多的儿子是不能休息的。”
二儿子立雕,三子立鹏,四女闻名,五女闻翔,均幼。
几年来一多家庭的窘况,我是很深切体会的。他住在乡下史家营的时候,一家八口(连老女佣)光包饭就得要全部月薪的两倍,时常有一顿没一顿,时常是大锅清水白菜加白饭。敌机绝迹以后,搬进城,兼了昆华中学的国文教员,每月有一担米,一点钱,加上刻图章,勉强可以维持,去年夏天,昆中新校长到处放空气,说某人要辞职,幸亏学校新盖了宿舍,抽中签,住在我紧对面,米没有了,得买,菜钱,靠刻图章,石章一字一千,牙章二千,刻一天吃一天,一天没有主意,就得借贷。到了真没有办法的日子,太太和老佣工去摆地摊,卖旧衣旧鞋。有一天,我问闻太太,卖了多少,她苦笑一声说:“三十多件破衬衫卖了三千多元,反正够明天一天了。”
刻图章得食指长茧,右手发抖,往往在夜阑时,我在写文章,反映头一看,对面窗子中一个操劳过度的中年人,也正在用劲刻象牙。
一多原名多,一字是他同班光旦先生赍加的,罗努先生曾叔伟先生都是他的同班生。
一多比我大十岁,为了特种原因,我叫他多公,多九公,这两个新名字,两三提来一般朋友都已很熟悉了。
“身后萧然”四个安是不能形容一多身后的怪况的。他这一家根本在饥饿线下,说不上萧然。
一多就这样的死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三年来同苦乐,同忧患的情形,也记得在离开昆明前一天的情形,孩子们围住他:“吴伯伯走了,我们怎么办!”都哭了。也记得第二天清晨他们全家到大门口送别的情形。
我愿意代表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对一多夫人和孩子们说,有办法的。一定有办法,而且非有办法不可。
这几天来,我噘了公朴,接着又哭一多父子。我是向来不肯哭的,然而,我哭了,两天来都在哭。
我相信,全国人民也在哭。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初一下学期(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书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选取材料和确定记叙重点的?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就是“时间不留我”的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