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并有何作用
2024-11-19 10:27:1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鲁迅《药》里的环境描写:
  一、社会环境描写:
  1、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⑶上暗红的镶边。”
  服饰:交代社会背景,是在清代。
  2、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的大家。”
  语言:交代社会背景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3、坟场上一条细路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如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丛冢描写:反映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
  4、夏瑜的坟场上“有一圈红白的花。”
  花环暗示:尽管黑夜漫漫,但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一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二、自然环境描写: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写出的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老栓去买药,暗示革命者即将就义,渲染了一种阴沉恐怖肃杀冷峭的气氛,也正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写照。
  2、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写出坟场的悲凉、阴冷,渲染了白发人送转发人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悲剧基调。
  乌鸦的作用和意义:增添小说的阴冷和凄凉寂寞的气氛。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回答2: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环境的黑暗阴沉谕示着时代的黑暗,反动派的压制下革命的艰难,“夜游的东西”象征着反革命份子的丑陋嘴脸,见不得光。

  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注:篇中人物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也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遭清政府杀害,就义的地点在绍兴轩亭口。轩亭口是绍兴城内的大街,街旁有一牌楼,匾上题有“古轩亭口”四字。 )
  ——太阳出来代表华老栓因为买到了“药”,对孩子的转危为安充满了希望,而他身后的“古□亭口”的描写表示着革命烈士之死并未唤醒愚昧人民的爱国之心,显得苍凉无力。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描写环境的压抑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虽然革命处于处处被压制的状态,即使这样,也是有着一飞冲天的可能,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对革命的热情。

  。。。。。。大概就这些吧,具体环境具体分析,记得这些我已经很对得起中学教我的老师了吧……

  作用啊~~环境的描写映衬人物的心理活动啊 谕示革命大背景的惨淡啊 之类的吧

回答3:

烘托氛围 为下文做铺垫

回答4:

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