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为人民利益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大禹是黄帝的后代,是上古时期有名的抗洪英雄及领袖。他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奉献精神的体现。
大禹治水
【拼音】:dà yǔ zhì shuǐ
【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例句】:你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贡禹弹冠
【拼音】:gòng yǔ tán guān
【释义】:指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出处】:《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例句】: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王阳在位,~。 ★清黄宗羲《与陈介眉庶常书》
禹惜寸阴
【拼音】:yǔ xī cùn yīn
【释义】: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出处】:《晋书·陶侃传》:(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禹行舜趋
【拼音】:yǔ xíng shùn qū
【释义】:原指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杨倞注:“但宗圣人之威仪而已矣。”
【例句】:彼见夫盛名鼎鼎之先辈,明目张胆以为乡党自好者所不为之事,而其受社会之崇拜,享学界之尸祝自若也,则更何必自苦以强为~之容也。
三过其门而不入
【拼音】: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释义】: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过家门而不入
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三过家门而不入"
体现了为人民利益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大禹是黄帝的后代,是上古时期有名的抗洪英雄及领袖。他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奉献精神的体现。
故事简介
《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大禹治水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