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著作中指出,经济发展就其本性而言是自由的增长,而自由又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而,市场经济与自由之间存在着一种更基础性的关系,自由既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又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伦理理念和伦理品质。市场经济始终把经济自由放在优先选择的位置,这是因为:首先“经济人”的谋利动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经济自由。其次,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经济自由。再次,国际分工的发展期盼经济自由。由此可见,经济自由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品质,其价值就在于它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乃至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产权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健全的产权制度,以确保人们正当的财产权益,促进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目的是为了市场交换。,市场交换大体上包括了产品、劳务的交换和生产要素的交换;市场交换的实质并非物的易手,而是经济权利,也就是“产权”的让渡。因此,市场交换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关系”。 独立平等的产权关系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包括交易双方对等的意志关系,即要彼此承认各自本位意识的独立对等;交易双方对等的法权关系,即要彼此承认各自法律身份及对商品监护权的独立对等,交易双方对等的财产关系,即要承认各自经济权益的独立对等,这些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定,则构成市场经济运行的财产权利制度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经济又是体现着一定产权关系。产权主体是处在社会分工体系中, 但他们的联系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虽然产权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意志关系,但是,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产权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的话,产权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把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等价交换。随着交换的关系的复杂化,日益跨占的市场关系便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连,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机械和和标志。信用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趋势。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建立了信用管理管理体系,形成了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了信用环境与信用秩序,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规范,即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这是市场经济内在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或者说市场选择的结果。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而竞争经济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规则就表现为社会种种规范和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竞争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否则就没有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就成为一种高度法制化的经济。
尽管好的市场经济就像一只难熟的苹果,但经济的有序运行与发展却仰赖于这种看似并不十分完美的制度安排。不管市场经济的执行者犯过多少错误,市场经济仍然要回归到法治化这一轨道上来。回顾市场经济诞生以来的数百年演进史,从“从头到尾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到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再到今日相对稳定与繁荣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时代,尽管伴随着肮脏和残忍,但市场经济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的步伐。至于市场经济究竟是如何演进的,在《市场演进的故事》这本书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麦克米兰给出了非常专业同时又不乏通俗的回答。
麦克米兰从eBay讲到股票市场,从计划经济讲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印度的骆驼贸易讲到每天两千多万美元的荷兰鲜花市场,再到抗艾滋病药物的全球贸易等等,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市场。他强调,对市场的认识不应该像那些类似宗教的信仰一样,要么认为它完美无邪,要么批评它生性邪恶。市场体系并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人们用来提高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它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魔力,也不会永垂不朽。它可以帮助人们取得令人骄傲的成就,也有可能运作得非常糟糕。一个特定的市场运作是好是坏,要取决于它的具体设计。
但是无论怎样设计,要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转,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素:信息对称、诚信、完全竞争、对产权有效而适当的保护,以及使第三方的负效用最小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转轨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赞许。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相互适应的,这无疑是对以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转轨是不以私有化为前提的,产权也未明晰,并且政府一直主导着改革的进展,保持着对经济的深度干预,这与“华盛顿共识”关于转型的经济理论是背道而驰的。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没有拒绝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也没有为西方关于经济转型的主流理论所左右,而是在合理借鉴中独立探索中国的经济转型之路。这是值得中外学者深入细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当然,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也面临着一些争议,不少人在反思改革时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既得利益者并没有承担改革的成本,弱势群体成了改革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和主要的利益受损者,但他们受到的保护和补偿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是不能建立在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稳定基础的逐渐倾斜之上的。但是,反思改革并不等于要走回头路,改革决不能倒退。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健康的市场经济无疑是中国经济持续繁荣之源。
市场本身并无过错,需要改进的是我们的市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