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

2024-11-17 07:14:5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高中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包括原文、题目及答案,10篇的话一次发不完的,这次只能发7篇了,希望你能够满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跋便僻①,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 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琥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选自《谭宾录》)
注:①揽跋便僻:扬鞭策马非常敏捷的样子。②搋:虎怒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 假:借助
B.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济:成功
C.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 易:轻视
D.执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冲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孝德单独请战,认为多带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准备五十名骑兵,等他冲过去时跟着冲进去,其他众将士擂鼓呐喊助威就行丁。
B.白孝德——人迎战刘龙仙,他跃马扬鞭,靠近刘龙/l¨刘龙仙谩骂挑衅,白孝德沉着应对,突发进攻,砍了敌首,得胜而归。
C.本篇文章叙事精炼,对话描写精彩,人物对话几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白孝德、刘龙仙等人物语言各肖其身份、性格。
D.文章的作者擅长人物形象刻画,白孝德智勇双全、刘龙仙骄横无谋、李光弼统帅风度,这些人物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4分)
(2)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5分)
答案:
1.B(渡过)
2.A(错在“单独请战”)
3.(1)李光弼问需要给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个人去就行了,给人太多反而不行。”
(2)等稍微靠近一点(刘龙仙)想要行动,白孝德摇摇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动,刘龙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蒙故业,因遗策
B.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秦王恐其破壁。
C.未可以武服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今乃妄言沮吾军。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刘敬劝说高祖和亲的理由的一组是
(1)未可以武服也。
(2)未可以仁义说也
(3)然恐陛下不能为。
(4)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5)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6)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1)(3)(4) B.(2)(4)(6)
C.(2)(3)(5) D.(1)(5)(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建议伏兵制胜,显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见识。
B.高祖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赦免刘敬,斩前使以示自责。
C.刘敬之所以劝高祖采用和亲的手段,是因为当时人心厌战,且冒顿兵精马壮,不能用武力战胜。
D. 因为吕后的坚决阻止,鲁元公主才没有和亲嫁给冒顿。
5.联系全文,对文末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刘敬提出和亲计策,同他对冒顿的认识是矛盾的。因为和亲政策能够起作用的前提是冒顿的仁义之心,但这正是他所缺乏的。
B.司马光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认为上世帝王对待少数民族总是居高临下,以德怀之的,从没有和亲这种有损尊严的事。
C.司马光认为冒顿连对待亲生的父亲都像对待禽兽一样地杀害,对老丈人不可能讲仁义。
D.司马光又认为鲁元公主早已嫁给赵王为妻,不宜为了和亲之事再嫁。
答案:
1.A(逾:经过了)
2.D
3.B(③是怕皇帝不肯。⑤是和亲时的手段。)
4.A(是匈奴有伏兵。)
5.B(居高临下包括两个方面: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三、苏轼《超然台记》阅读训练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离(加“酉”字旁),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丑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使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是谓求祸而辞福( )(2)岁比不登 ( )
(3)背湖山之观 ( )(4)稍葺而新之 ( )
(5)而吊其不终 ( )(6)余弟子由适在济南( )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1)盖游于物之外也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B.(1)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与裴秀才书》)
C.(1)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D.(1)台高而安 (2)正襟危坐而问客(《前赤壁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恶美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简答
(1)从第一段的议论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2)第三段中写作者“相与登览,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这纵情欢乐中含蕴着怎样的感慨和隐痛?请精读该段并联系全文,试作简要分析。
(3)取名为“超然台”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参考答案:
1.(1)避开(2)收成(3)景色(4)修理(5)哀痛(6)正在
2.C.都作介词,相当于“凭借、依靠”。(A.(1)连词,可译坐“因为”、“由于”。(2)用作发语词,可译为“大概”。B.(1)动词,认为;(2)介词,用。D.(1)连词,表并列;可译作“又”;(2)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或不译。)
3.(1)所以有了美和恶的意念,忧和乐就产生了;这不是很可悲吗?
(2)我既安于这里的淳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对我的无能也习惯了。
4.(1)反映了作者等荣辱、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这样开头,一方面扣紧题旨——超然,点明主题,显示了全文的思想情感倾向性,有力地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2)要点参考: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山图记 (明)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高第:上级官府
B.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 扳留:挽留
C.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 异时:他时,以后
D.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尸祝:祝福,景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吴之故宫在焉 B.若虎丘、剑池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若老人咳且笑者
C.君之为县有惠爱 D.则海内之奇观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君与吴县百姓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①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②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③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④令之于民诚重矣
⑤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 ⑥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B.文章先从吴县的山光水色写起,让读者隐隐可以想像《吴山图》的画面内容。
C.作者以苏轼与魏君为例形成类比,赞美魏君是“贤者”。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一句收束全文,既起到了点化、升华主题的作用,又使得文章情致绵绵,余意不尽。
答案:
1.A.(“高第”指官员政绩考核成绩优等。)
2.D.(D项都表示判断;A代词/助词,无义;B连词,至于/动词,好像;C动词,治理/介词,替,给。)
3.B 4.C(非“魏君”,应为“韩公”)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欺。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错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其犀角烛怪的史学家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2)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3)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答案:(1)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2)太(过于)急切,(他们——宦官)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3)(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i)、风水、时曰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①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注:①墓次: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佛氏以空为性 ②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B.①父欣然从之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①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D.①公则民不敢慢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端“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①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②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③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
④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⑤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⑥诸生服丧之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3.下列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芬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时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
D.曹端去世,诸生服丧之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4.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人皆化之,耻争讼。
(2)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未学鲜或及之。
(3)得经师易,得人师难。
答案:
1.B(①的“之”是代词,指代曹端所说的道理(话);②的“之”是动词,“往,到”。A项①②“以”是介词,相当于“把"。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D项两个“则”都相当于“就”)
2.D(①研究的持之以恒;②④学识渊博)
3.B(A项“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符;C项“离开时”应为“离开后”.“对曹端的学生”应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4.①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②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③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②陁(tuó)山冈。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
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 坐
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 劳:劳动
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2.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①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②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③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④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⑤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⑥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得情绪。
答案:
1.C(劳:慰劳)
2.C(③⑥句不属于)
3.D(并非以乐景写哀情,也并非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意绪,而是表现旷达超然心境)

回答2:

1、齐桓公求管仲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馁:饥饿

B.治国不失其柄 柄:把柄

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

D.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为其君动也 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B.则其管夷吾乎 欲用其政也

C.若必治国家者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D.则是君之赐也 则予我矣

3、下列加横线字与例句中加横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D.越国以鄙远

4、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以滨于死 ②齐使受之以退

③桓公自莒反于齐 ④欲以戮之于群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

B.鲍叔有知人能让,举荐贤能的高风亮节。

C.鲍叔一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打动了齐桓公。

D.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有着博大的胸怀。

6、翻译下列句子。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2、晏子辞千金

1、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晏子方食

A、今齐地方千里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吾长见矣于大方之家

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A、而摩厉之于义 B、臣诚恐见欺于王 C、赵氏求救于齐 D、且贰于楚也

3、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是为宰藏也

A、忠臣不为也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4、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终再拜而辞

A、停数日,辞去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归去来兮辞 D、不辞劳苦

5、与例子加点字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

例句:是臣代君君民也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填然鼓之 D、籍吏民,封府库

6、翻译下列句子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3、晏子使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王曰,何坐? 置之坐上。 但坐观罗敷。

B、 期年之后。 祭祀必祝之。 齐之习辞者也。

C、寡人反取病焉。 勿使反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所以然者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将军之高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5、翻译

(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圣人非所与熙(熙,通“戏”)也,寡人反取病焉。

4、重耳之亡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①重耳不可 可:可以 ②有人而校 校:较量、抵抗

③将适齐 适:适合 ④皆足以相国 相:辅佐

⑤乃馈盘飧 馈:馈赠、赠送 ⑥离外之患 离:离别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天其或者将建诸? ③吾其奔也! ④君其礼焉!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倚仗君父的天命而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人民的拥护。

B.行也,怀与安,实败名!——(你)走吧,如果贪恋享乐,安于现状,那么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

C.子盍蚤自贰焉?——您为什么不早点表示您和曹国人有所不同呢?

D.普,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晋国和郑国都是姬姓国家,他们的子弟即使犯了过错,本应以礼相待;更何况是上天赞助的人呢?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因内动乱,重耳逃到蒲城,晋国人攻打蒲城,重耳积极应战,失败后逃到狄。

B.重耳逃到狄,狄人把俘获的两个女子交给重耳,重耳娶其中一个为妻,并生下两个儿子。

C.重耳逃到卫,饥饿难忍,向原野上的农民乞讨,农民却给他土块。重耳很愤怒,想鞭打农民,子犯劝说,重耳欣然接受了土块。

D.重耳逃到曹,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说,重耳日后极有可能返回晋国,称霸于诸侯,讨伐曾经对他无礼的国家,那么曹国一定首当其冲。

5、翻译

(1)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2)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5、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歉,道谢。

D. 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2、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 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D、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4、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是(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6、翻译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练习答案:

齐桓公求管仲

1、B(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2、D(A替;成为;B表测度的语气;代词他;C如果;比得上)

3、C(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B意动用法;D形容词作名词)

4、C(①因;②表承接,相当于“而”;③到;④在)

5、C(“一再”不对)

6、①他是为了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来,他也会对你忠心效力的。

②我们国君想亲眼看着杀掉他,如果不能让他活着回国在群臣面前(将他)杀掉,这就没有达到我们请求的目的,请使他活着。

晏子辞千金

1、C 2、D 3、C 4、B 5、A

晏子使楚

1.D(A项一“坐”作“犯罪”讲,二“坐”作“座位”讲,三“坐”作“因为”;B项一“之”音节助词,二“之”代词,三“之”结构助词;C项一“反”作“反而”讲,二“反”作“返回”讲,三“反”作“背叛”讲)

2.C(A项省略介词“于”;B项“旦日”后省略主语,“为”后省略了介词宾语;D项“敢”前省略主语,“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3.C(A项“方”应讲作“将要”,B项“为”应讲作“在”,D项“民”此处专指上文提到的“齐人”。)

4.D(根本不是“严肃”不严肃的问题,这是涉及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大问题)

重耳之亡

1.A(①可:许可,允许。③适:到……去。⑥离:通“罹”,遭遇。)

2.B(①诸:之于。②诸:之乎。③④其:表希望、劝告语气。)

3.D(“过”是“经过”,“子弟”指重耳。)

4.A(重耳不允许蒲城人应战,并非失败后逃到狄。) .

荆轲刺秦王

1、C(谢:谢罪)

2、D(A、“见”通“现”,B、“卒”通“猝”,C“有”通“亿”)

3、A(A、名词作状语,B、方位名词作动词,C、名词作动词,D、意动用法)

4、B(①、②定语后置;③被:遭受,不是被动句;④“见”是被动句的标志)

5、B、应是悲壮的气氛。

6、郅都,河东大阳人也,以郎事文帝。景帝时,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
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并。天下所少宁姬等邪?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
后何?”上还,彘亦不伤姬。太后闻之,赐都金百千,上亦赐金百千,由此重都。
济南z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拜都为济南守,至
则诛z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
为人勇,有气,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称曰:“已背亲
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都迁为中尉,丞相条候至贵居也,
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候宗
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一、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陛下纵自轻 纵;放纵
B、 余皆股栗 股;大腿
C、 都迁为中尉 迁:升官
D、 独先严酷 先:把……放在先

二、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上目都
{
侧目而视

居岁余
{
丞相条候至贵居也

A、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不同
B、 两个“目”字相同,两个居字也相同
C、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相同
D、 两个“目”字不同,两个居字也不同

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发私书 发:拆阅
B、 问遗无所受 问遗:赠送
C、 请寄无所听 请寄:私人请托
D、 郡中不拾遗 拾遗:古代一种官职

四、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天下所少宁姬等邪?
(2)致行法不避贵戚。
A、(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
(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B、(1)天下所缺少的是宁姬之流吗?
(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C、(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
(2)以致执法不放过贵族的亲戚。
D、(1)天下所缺少的难道是姬妾之流吗?
(2)以致刑法不避开贵族的亲戚。

五、“已背亲而出,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
思是( )
A、 (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
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B、(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
最终不能照顾妻子了。
C、(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为尽职而献身,(所以)
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D、(我)既已背离双亲出来作官,自己理所当然要奉公执法为气节而死,(所以)
始终不能顾念妻子、孩子了。

六、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得
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B、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
有气节,为官公正清廉,执法严酷,使百姓自重,高官显贵惧怕。
C、 郅都因敢于直言进谏,受到景公重用,任济南太守敢除豪猾首恶。为人勇敢,
有气节,不取媚丞相条候,执法公正。
D、 郅都为人勇敢,敢救景公,敢除豪猾首恶。他为官公正清廉,不放过显贵高
官,得“苍鹰”绰号。

7、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
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
其走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
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陈余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
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
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数万,而诸候并起滋益
多。彼赵高素谀日久,袅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
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
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
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铁质,妻子为
戮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
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七、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 军:驻扎
B、 而诸候并起滋益多 滋:更加
C、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从:跟随,跟从
D、 愿将军孰计之 孰:同“熟”仔细地

八、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与诸候为从,约共攻秦

今将军为秦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

A、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也相同。
B、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也不同。
C、 两个“约”字不同,两个“亡”字相同。
D、 两个“约”字相同,两个“亡”字不同。

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让:责备
B、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请事:请求事情。
C、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多内隙:在朝廷里有许多敌人
D、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候为从 还兵:回师向西

答案:
一、A
二、D
三、D
四、C
五、C
六、B
七、C
八、B
九、B

回答3:

10篇阅读会不会太多了..?

说实话,我觉得你倒不如买一本辅导书或是练习册会比较实际。练习册上的题目会非常精简而且答案也很详细滴说..O(∩_∩)O~

其实我觉得你真的不需要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附加的题目..平时老师也会布置很多相关的练习给你的。

下面的题目我觉得还是挺合适你的,你可以去做做哦~

ps:我也是高一的~

高一语文读本散文及文言文阅读题集萃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l题。(16分)
沙田山居 余光中①
18.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分)
答:
19.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3分)
答:

(2)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3分)
答:

20.作者在第(1)段中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第(3)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第(7)段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试分析第(3)(7)段中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1) (3分)
(2)
(3分)

季羡林《清塘荷韵》)(《语文读本》)
17、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18、“季荷”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19、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作者感觉非常有趣。作者从“季荷”中感受到哪些趣味?

20、下列对这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荷花在作者笔下显得红艳耀目,迎风弄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作者从中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写荷花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出作者的欣慰与希望。
E.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虽然创作背景不一样,但描写重点一致,基本表现手法相同,审美情趣大同小异。

(二)阅读梁实秋《雅舍》节选的片断,回答19—21题(10分)
19 作者说:“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请结合文章第①②段概括回答以下问题。(3分)
①所亲尝的苦辣:(不超过30个字)
□□□□□□□□□□□□□□□
□□□□□□□□□□□□□□□
②所领受的情趣:(不超过8个字)
□□□□□□□□

20. 第一自然段中说各种声音“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请分析“荡漾”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和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雅舍”的陈设有何特点?为什么把简陋的屋子说成“雅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小题(共18分)。
垂钓( 余秋雨)
24.“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一句中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4分)
25.(6分)
①胖瘦两位垂钓者的性格和追求各是怎样的?
②文章倒数第二段中说“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26.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一个 例子
并作简要说明。(4分)
2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本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挂钩钓,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著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地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的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

10、本文的题目是“牡丹的拒绝”,请你联系全文,说说“牡丹”拒绝了什么。(3分)

11、作者说“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请你联系全文,说说牡丹有怎样的个性。(3分)

12、牡丹“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对此,《爱莲说》中有怎样的表述?(2分)

13、本文的语言具有表现力,请就下面的句子做简要分析。(任选一题)(3分)
①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②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14、花的品性是人们对它人格化的赠予, 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这句话的理解。(3分)

1.第三段中说,牡丹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根据上下文,简要说明这“荣誉和赞颂”具体指什么?

2.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分点概括说明。

3.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第五段,写的都是“想象”,这样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抓住牡丹因气候阴冷拒绝开花这一自然现象,赋予牡丹人格精神,其目的是颂扬“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高贵品质。
B.文章叙写“黯淡萧索灰绿”的牡丹王国,呼应了上文“春天的阴冷”,也为下文写牡丹怒放作了铺垫。
C.文章极写牡丹花落时绚丽、悲壮的情景,给人以惊心动魄的体味,这样写使得牡丹的高贵形象显得更加完美。
D. 文中写看花人依然涌入洛阳城,不因为牡丹拒绝而拒绝它的美,道出了牡丹花开花落时的撼人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在海边
斯妤
16. 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1)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光使生命变成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中故乡的海和北方的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故乡的海写起?(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作者写海,为什么要引用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的故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章倒数第3段写“海风”“面包车”“红砖小楼”“青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16.“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开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分)
17.简要回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 (5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我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
答: (4分)
19.行文末了,作者提议“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其用意是什么?
答: (4分)
六、(16分)
20.杨振声在《书房的窗子》(见第五题)里说“我独喜欢北窗”,这体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志趣。请以“北窗之爱”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16分)

18.作者笔下的南窗、东窗、西窗各有情致,为什么却独喜欢北窗?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9.文章第7段中引用诗句作对比,其作用是什么?(4分)

20.作者以怎样的思路来描写北窗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人格追求?(6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但,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
B.作者喜欢北窗,却先写其他三个方向的窗,目的是为后文写北窗作铺垫。
C.月光与日光作比,作者更喜欢月光,是因为月光可以使人驱除现实的困扰,走进一个富有情趣的“放大”世界。
D.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想像丰富,联想自然,既具诗情也具画意,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
E.文章结尾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既与文章的标题形成巧妙的照应,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阅读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然后回答问题。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古都西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

五、(16分)
18 (1)青绿(青翠、青碧) (2)神秘(深沉)
(3)雄伟(巍然,磅礴) (4)山色如环(此题4分)
(说明: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
19 (1)运用了比喻(暗喻和借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2分)。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作者与山、鸟、虫、风等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物我合一,表达了作者对幽美山景的喜爱(2分)。
20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思念家乡(2分),渴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1分)。
作用:突出主题(1分)。“成了山人”,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是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2分)。
(说明:只回答“前后照应”得1分)

17、第一题
1. 参考答案:
因为荷叶有一种无法抗御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所以才有如此惊人的扩散蔓延速度。
18、第二题
1. 参考答案:
“季荷”荷花颜色红淡、花瓣繁多、迎风弄姿、异常逗人,使荷塘呈现西湖景象,填补了作者未见西湖莲花的缺憾。
19、第三题
1. 参考答案:
静静吮吸荷香,感受“池花对影荷”的妙境,从而使自己在耄耋之年有一种生命再新之感。
20、第四题
参考答案:C E
19. ①所亲尝的苦辣:受到邻人、老鼠、蚊子的干扰以及遭受大雨屋漏的困苦。(2分)
②所领受的情趣:月夜幽静、细雨蒙蒙(1分)
20. “荡漾”本指水波起伏,后也用来描写歌声的起伏、优美。用在文中表示充满嘈杂不断的声音。“荡漾”一词传达出了作者含有无奈、隐忍、乐观、安之若素的情感。(可不必答全,意思对即可)(4分)
21. 简朴、不从俗(或有个性);(2分)虽然身处简陋的屋子,但是作者具有高雅的情趣和鲜明的个性追求,因此陋室也变得高雅了。(2分)

四、(共18分)
24、(4分)取舍标准 :只钓大鱼,不要大海琐碎的施舍;
堂皇形象: 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
25、(6分)(1) 胖老人: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
瘦老人:执着、倔强、坚守取舍,追求精神。
(2)他们天天相互批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方来证明。
26.(4分)如: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它们各自是相互对立的,但只有在一起,
才能构成完整生活。
27.(4分)BC
10.牡丹拒绝在这一年阴冷的四月开放,拒绝人们把她当作富贵膜拜。(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11.她顺应自然的花期而开放,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3分)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2分,每句1分)
13.①用比喻“形同仙桃,朱唇紧闭,皓齿轻咬”生动写出牡丹含苞欲放时的形之美、色之美。“傲慢”一词表现出她卓尔不群的独特个性。②用比喻生动写出牡丹虽美,却不怜惜自己生命的悲壮情怀。(任选一题,3分,说出修辞得1分,结合语境分析得2分)
14.略要点提示:①富贵在物质层面,高贵在精神层面;②高贵是人格品位的标志。(3分,联系生活言之有理即可)
《牡丹的拒绝》参考答案
1.人们为它开花时的火热激情、辉煌灿烂和宏大气势,为它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倾倒、疯狂。(意思对即可)
2.①花开倾其所有; ②花落惊心动魄; ③不开时表现出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的品格。
3.前一问:促进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后一问:渲染了牡丹花开的盛况,强调了人们的感受。

16. (1)时光流逝不会倒转,我不能回到童年,人类也不能回到混沌的远古(1分);要直面真实严酷的现实,思考如何在时光流逝中保有新鲜生命(1分)
(2)六亿年的时光使海洋藻类生物成为化石(1分),海洋藻类化石又成为了一部宇宙沧桑史(1分)。
17. 故乡的海湛蓝澄碧,温婉妍丽,怀抱宽广,给人温馨(1分);北方的海恢宏壮阔(广袤苍茫),灰暗滞重,阴郁沉雄,使人战栗(1分)。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用故乡的海反衬北方的海,引发作者对宇宙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的感叹(1分),以及想回到童年、故乡的梦幻(写乡愁也对)(1分),为下文写无法回到童年作铺垫,使文势跌宕(曲折)(1分)。
18. 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渴望,虽劳而无功却义无反顾 (2分);人类面对“人类的悲哀”还是要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使这一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2分)。
19. 运用比喻(1分)和拟人(1分)的手法,寓理于景(1分),形象地表达出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1分),以及人类与命运抗争的意志(1分),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1分)。

16、①交代:特殊的年代里,书房连同它的窗子其实是不丰硕的;②想象:表明下文全为想象中景致;③铺垫:与结篇“要得”相呼应,使情感更显真切。(任答两点得4分,言之有即可)
17、①引用古人诗句将月下梅花与晴雪相对比,表明了作者对温柔、素净光线的“偏向”;②表明了作者对温柔、素净光线的“偏向”和对能放大想象和人格、使世界富有情思的“月梅”情境的喜爱, ③形象、鲜明、饱含情味地表现了作者的情趣与追求。(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
18.古墙上的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会侵凌幽静扰乱运思,有清幽之致。
19、旨在指出,无论风月雨雪,有疏竹当窗,就更能“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平添几许生动和空灵。
20、示例: 北窗之爱
作者说“我独喜欢北窗”,是因为他偏爱北窗的光的清淡、隐约,能够引人沉思,让人富于想象、舒展个性,获得清幽雅致的人生情趣与享受。
作者先直陈其“喜欢北窗”,是因为偏爱清淡、隐约的光,而后以日光、雪的反光、月光等为例,在对比和引用中,鲜明、形象、富有情味地表明了作者偏爱这光中的清虚、恬静、朦胧、素净的情境。因为这种情境能够让我们沉思、内敛、富于想象、舒展个性。作者说“我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是因为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会侵凌幽静扰乱运思,有清幽之致。作者还提议“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便使窗里窗外于朴素、清幽中平添了生动、空灵的风致。
从文章的叙写中,不难读出,作者说“独喜欢北窗”,体现的是他清雅的情感志趣。
18.因北窗光线清淡隐约有反射性,能使人明透,引人沉思,给人想像的空间,让人释放独立的个性。 (4分。两个方面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说明幽静环境能触动人想像,使世界因而富有情思。 (4分。意思符合即可)
20.第一问:先写光度,然后写光度对态度的影响。第二问:人格追求:明透深沉,不事张扬,宁静淡泊,个性自由。 (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CE(4分,各2分)
【参考答案】
①建筑的古典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域风情、人的精神素质等。②对古城西安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解析:作者从历史、建筑、文化、风俗、人的精神等方面描写了古都西安。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古都西安的热爱之情。

回答4: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课文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他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漂亮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 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
而形貌昳丽……………( )
而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朝服衣冠………………( )
窥镜……………………( )
谓其妻曰………………(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君美甚…………………(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而复问其妾曰…………( )
旦日……………………( )
与坐谈…………………(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明日……………………( )
孰视之…………………( )
自以为不如……………( )
暮寝而思之……………( )
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 )
欲有求于我也…………(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皆以美于徐公…………( )
今齐地方千里…………( )
今齐地方千里…………(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王之蔽甚矣……………( )
乃下令…………………(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能谤讥于市朝…………( )
能谤讥于市朝…………( )
能谤讥于市朝…………( )
闻寡人之耳者…………( )
令初下…………………( )
时时而间进……………( )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无可进者………………( )
皆朝于齐………………( )
二,给加点字注音:
昳丽( ) 朝服衣冠( )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三,翻译句子:
1,而形貌昳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忌不自信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6,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0,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1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5,时时而间进
1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四,选择: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由此观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何陋之有
D.甚矣,汝之不惠
2,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3,请找出与"皆以美于徐公"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吴广以为然
D. 俯身倾耳以请
五,阅读·分析:
【综合阅读】:
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① .
② .
③ .
2,第一段中,有两个动词活画出了人物自我欣赏的心理,这两个动词是: 和 .本段中,从正面肯定邹忌之美的句子是: .
3,齐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之后,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最终取得了什么效果 请结合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措施: .
效果: .
4,学习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三点启示:①有自知之明;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③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请任选一点启示,结合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5,文章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喜欢谁 请简述理由.
喜欢邹忌的理由: .
喜欢齐威王的理由: .
6,本文选自《 》,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 .
7,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和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内容: .
写法: .
8,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9,齐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齐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10,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1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加点字且意义相同的四字短语.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解释"谏":
四字短语:
12,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六,比较阅读:
(一)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文中加点词.
肉食者鄙 ( )
皆以美于徐公 ( )
2,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下列句中用"/"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曹刿和邹忌劝谏(表述自己的主张)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曹刿: .
邹忌: .
5,回答文题:
(1)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你认为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先决条件应该是什么 谈谈你的观点.
(2)邹忌见齐王,希望表明一个什么主张 这个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二)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张学宪和,正统已未廷试,已拟第一,以眚(sh ng)目(眼睛长白翳)抑(贬退)置传胪(chuán lú,科举制度中,考生经殿试后,要公布名次,状元,榜眼,探花以下,其第四名,即进士二甲中的第一名,通称传胪).公(指张和)自言:"吾已废一目,又肩厚薄,手大小,足长短.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尝(见有议人得失者,必正色(严肃)曰:"人当于有过(过失,错误)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其厚道如此.
(选自清·龚炜《巢林笔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以眚目抑置传胪 ( )
尝见有议人得失者 ( )
2,甲文中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请分别说说他们说话的语气和心理.
3,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人物的美,邹忌与张和的美有什么区别
4,张和本是廷试第一,却抑置传胪,你对此如何评价
6,揣摩下面的上联,以乙文为内容,拟一下联.
上联:邹忌比美思国事
下联:
答案: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
1,A
2,C
3,C
五,
1,①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②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害怕齐王;③齐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2,动词:"服""窥" 句子:君美甚.
3,措施:下令群臣史民提意见,并给予了不同的奖赏;效果:纳谏除蔽,内政修明,四国朝齐.
4,看法合情合理即可.
5,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齐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6,(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7,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
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8,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9,"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10,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1,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规劝
从谏如流,纳谏止谤,直言敢谏,直言进谏,婉言劝
谏(婉言讽谏),委婉讽谏(委婉劝谏),谏诤如流(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
12,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设喻说理,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委婉劝说齐王纳谏除弊,结果使齐威王心悦诚服,欣然接受,终使齐国强盛."启示"示例:在人际交往时,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充分尊重被劝说者,采取委婉说理的方式,使之轻松愉快地接受意见.
六,
(一)
1,鄙:鄙陋,目光短浅 以:认为,以为
2,(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情理(来审理).
(2)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3,B
4,曹刿:直谏;邹忌:讽谏(采用暗示比喻委婉地劝说君主).
5,(1)取信于民(得民心)
(2)希望齐王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二)
1,因为 曾经
2,妻说话热情,有偏爱之心;妾说话逢迎,有畏怯之心;客说话敷衍语气轻,有阿谀奉承之心.
3,邹忌不仅形貌漂亮,而且有自知之明,不偏听偏信,实事求是,善于思考.张和美在为人厚道,有宽容之心,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
4,没有统一答案.
5,以乙文为内容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s?wd=10%C6%AA%B3%F5%D6%D0%B5%C4%CE%C4%D1%D4%CE%C4%C1%B7%CF%B0

回答5:

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