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4-12-01 04:24: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以教材为载体感悟道德的内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拿我们最熟悉的语文学科来说,它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展,它不仅时人际交流、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地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文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爱国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丰碑》、《再见了,我的亲人》,学习这些课文时,让学生们细心品词赏句,自主讨论交流,加上教师点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人物高尚情操,从中汲取力量,受到感染,在故事情节中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地深刻道理。
二、让学生在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中体会道德美
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技能化,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真正的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且在人的德性养成中具有陶冶功能。我们可以理解,当这些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去胡作非为吗?所以我们与其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还不如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自然地不去“如何如何”。因此,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对人的德性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用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四、寻找生活的榜样,帮学生树立伟大的道德形象
经常听人这样说,现在的社会,好人越来越少了。还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所以,我给孩子们制造环境,创造机会,并且尽量让孩子们了解英雄,接近英雄。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给孩子们讲同龄的王二小、刘胡兰让他们感受革命时期的小英雄的无私精神,给他们讲现代的救火小英雄赖宁,让他们体会现代少年的精神面貌,如果每一个孩子能够在英雄的膝盖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人生就会因此变的伟大、精彩。
总的来说,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让德育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