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为话题作文

2024-11-07 12:54: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实果真如此吗?环境对人真的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吗?近墨者必定黑吗?其实不然。实际上,近墨者未必黑。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如何选择。
在炎炎的夏日,你是否被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美景所吸引?再看池塘中的污泥,你是否被莲那“出淤泥而不染,擢清涟而不妖”之高洁所折服?是啊,生长在如此污浊的环境中,却不被沾杂,反而高洁如玉,着实令人感动,着实令人叹服。
在大唐王朝,亦有如此文“莲”——青莲居士。“好友”劝他:你防下你自己,融入我们的群体吧。这样,你才能平步青云,你才能步步高升。然而,他却“不听劝”。他高昂起自己的头颅,他蔑视那奸臣小人,他坚持做他自己。他更是放荡不羁。他让贵妃为其斟酒,让力士为其脱靴,然后大喝: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莲蒿人。由此可见近墨者朱必黑。
李白告诉我们:近墨者未必黑。
自古以来,巾帼不让须眉。有“沉鱼落雁”之美称的昭君,为后世女儿树立了榜样。她被选入宫中后,与三千佳丽住在同一屋檐下。她们有着共同的愿望:被皇帝临幸,博取荣华富贵。为此众姐妹各显神通,纷纷买通画师,令其为自己“创造”出更美好的容貌。然而,她却选择她自己。她自信她的美貌,她更自信她的才情。后来,她被迫远嫁匈奴。她一点也不悲伤。她带着那份高洁离开祖国,去开创她的新生活,只是把无限的遗憾留给皇帝。
昭君告诉我们:近墨者未必黑。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到了近代。我们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鲁迅。在那混乱不堪的社会,在那污浊不堪的社会,他却给我们明亮的感觉,给我们白晢的感觉。在那时候,稍有点知识的人,纷纷计划的“蓝图”——投靠哪一有钱有势的派别。然而他却走自己的路,拿起自己的笔杆,同那一片漆黑作斗争。尽管他周围笼罩着烟雾,尽管在黑暗中,他常常碰壁,然而他依旧坚持做他自己。
鲁迅书写着:近墨者未必黑。
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告诉我们:“墨”只是致使“黑”形成的一点因素,没有“墨”,“黑”未必就不会形成。但同时有了“墨”,也未必就会产生“黑”。形成“黑”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自己。只要我们坚持做我们自己,再多的“墨”也无济于事,再多的“墨”也是束手无策。

回答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句古语大家普遍能够接受,可是
,这个道理仔细想一想,又觉得似乎不对。我的观点是“近墨者也
未必黑”。
近墨,这只是一个人所处的客观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但
是,决定一个人品质的却不只是客观条件,还要靠主观因素,即内
因来决定。“近墨者”确实有“黑”的可能,抗日战争时期的走狗
汉奸恐怕是最典型的代表了;现在也有一些孩子,平时不严格要求
自己,经常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厮混,久而久之,也渐渐黑了
起来。但不能因此就断定“近墨者”一定黑。
“近墨者”之所以会“黑”,固然有环境条件的影响,但主观
上的作用,即内因却是更重要。那些人的品质有了瑕疵,还要归咎
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不能抵制邪恶事物的侵蚀。只要有足够的
抵抗能力,“近墨者”就不会“黑”。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
都孤儿》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近墨”而不“黑”的男孩形象。奥列
弗这个可怜的孤儿之所以在盗窃集团里不会被带坏,是因为他有着
一种诚实的闪光的品质。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
,但在现实生活中“近墨”而不“黑”的又何尝少呢?解放战争时
期,我党有千千万万个打入敌人内部的优秀儿女,他们难道都变黑
了吗?没有,她们心中的共产主义便是抵制侵蚀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做人,最重要的是坚持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纵身发展,随着
国门的越开越大,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东西也会趁机而入,我们作
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只要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只要保持我
们闪光的品质,必定会抵制住这些黑色浪潮的侵蚀。
当你看着满湖鲜艳美丽的荷花,可曾想到她们是从黑色的烂泥
中长出来的呢?荷花的环境可谓“黑”,但却更显出了它的洁白无
暇。愿每一个有自己人生原则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像一朵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的时代,各种不良的风潮奔流在社会之中
,在潮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很重要,而迷失在潮流中
的大多是青年人,走出潮流的大多是中年人,这些中年人的经验丰
富,他们能在潮流之中行走自如。
“近墨者未必黑”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应该树
立高远的目标,掌握更多的知识,脱离“近墨者黑”的层次,进入
“近墨者未必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