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4-11-22 09:23: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

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

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

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扩展资料: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回答2:

在国外,首先要生产企业合法经营。很明显,我国的企业要是完全依照法律做到合法的话,结果一定是倒闭。所以在我国企业只有在政府机关的支持下才能走一步看一步。由于我国(政)(治)(体)(制)问题经济不可能持续性发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与管理的不当造成的。因此,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

扩展资料:

内涵: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



回答3: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就业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论述了就业问题,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和方针。这表明我们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了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开经济学家座谈会的时候,我在会上首先提出了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好办法。因为增加就业就要增加投资,但那时国家又没有那么多钱。而采用股份制的办法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兴建企业,就可以容纳很多人就业。中央采纳了我的这个建议,所以1980年夏天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股份制问题就被提出来了。以后,我们一直把充分就业看作是政府应该实行的目标。今天,我们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因此,就业问题是最重要的,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做到机会均等,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我国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做到机会的均等,让大家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从就业问题就能联想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引起了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引起了生活不平等以及下一代的不平等。所以,就业问题实际上跟教育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另外,还要进一步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其中就包含了应该把就业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一种是“总量失业”(即经济中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一种是“结构性失业”(即人找事、事找人,两者并存。为什么这两种情况会并存呢?主要是结构上的问题,失业者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的要求,岗位上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是结构性的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生活中假定岗位不够,社会失业问题就会存在。“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靠职业培训、再就业训练,特别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包括民办学校。

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经济增长中。农村是我国多余劳动力的一个大蓄水池。我国农村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什么叫“隐蔽性失业”?就是表面上都是有工作的,但是实际上是人浮于事的。所以农村中的多余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是一个蓄水池,只要是城里容易找工作,出来的人就多,城里工作不好找,相对出来的人就少一些。如果能够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今后经济增长中,就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这也是在解决就业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纠正“减员增效”这个观念。在谈到我国就业问题时,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减员增效”。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因为“减员增效”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应该由企业来提出这个问题。政府就是一个任务,即实现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尽量解决就业问题。其实,“减员”从宏观上讲是不增效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减员之后人力资源的闲置,是宏观效率的损失,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宏观上讲它不增效。从微观上讲,减员能否增效,要依各企业的情况而定,企业认为条件成熟了,多余人员有安排了,有出路了,减员必然增效。假如多余人员没有出路,没有安排,减员就不一定增效,因为这会增加企业内部的矛盾,甚至是会引发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因而,“减员增效”应该是企业来考虑,宏观上政府应该把问题放在增加就业上,实现充分就业是第一目标。对于就业问题,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积极就业政策。所谓积极就业政策,就是我国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措施,比如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当前最重要的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什么叫“零就业家庭”?就是一个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就业,夫妇两个都下岗了,或者孩子又下岗了。这种情况就是“零就业家庭”。消除“零就业家庭”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比如一个企业能帮助解决一个“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解决一个岗位,家中有一个人就业,就给这个企业免税多少,或者给这个企业额外的补贴多少。用这种办法来鼓励企业更多地从“零就业家庭”招收所需要的人。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还要加大就业培训工作。因为就业培训既包括新就业的人,也应包括已经下岗的人,要就业就得再培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来能够大量吸收就业人员的是什么呢?是民营企业。根据2005年的调查,大概每年新增加就业人员当中,70%是由民营企业吸收的。最近我又看到一个材料,说已经达到了75%是民营企业吸收的。不管是70%也好,还是75%,反正可以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转变就业观念,要鼓励自行创业。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这表明中央对自主创业是非常鼓励的。解决就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今年上半年,我到辽宁阜新市考察,这是一个煤矿城市,可是开采这么多年,煤矿资源已经渐渐枯竭,所以那里的下岗,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下岗,而是一个矿全部下岗。怎么办?一个矿可能是好几百人或者是上千人全部下岗,所以阜新市就采取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阜新的土地资源还比较丰富,所以盖了很多塑料大棚,每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塑料大棚,有养花、种菜或者种蘑菇的,这样就安置下来了。我到那儿看的时候,过去的矿工看到我来了,说:你是经济学家,我们想问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呢?他们说:我们是工人吗?我说:过去你们是工人,但是现在你们不在矿上采煤了,也不在矿务局里拿工资了,所以你们现在不是工人。他们又问:是农民吗?我说:你们又不是农民。他们问: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你们没有宅基地,又不是农村户口,你们还没有土地承包权。他们又问:那是什么呢?我说:你们是新兴的农业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每一个塑料大棚实际上都是面对市场的一个个体农业种植户。在你们当中通过这种自行创业的方式,将来说不定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前途和发展,因为你们可以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就笑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就业观念要改变,就业观念的改变是我们当前让更多下岗的人能够找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自行创业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自行创业的、对于下岗职工的培训,国家税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来鼓励人们自行创业。

2.防止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某些投资领域出现了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涨6.5%。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特别是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来设法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最好的社会应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使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然,如果再低一些,不是更好嘛。但通货膨胀,尤其是急剧通货膨胀是要避免的。物价基本稳定除了能够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有保障之外,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好处,就是让社会保持在稳定的预期中。什么叫稳定的预期呢?就是对于前景基本上可以估计到,可以预料到。最好的社会就是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物价保持基本稳定,这就有利于社会的预期趋于基本稳定,这对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物价的稳定对于广大靠工资收入的家庭是有利的,因为工资的增长即使随物价同步增长,但毕竟也有一个滞后期,不是说现在物价在涨,你的工资也天天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工资的调整是滞后的。既然是这样,物价的基本稳定对于广大工资收入者生活的稳定,就是保障。

假定已经有物价上升的趋势,我们该怎么来解决呢?物价的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这是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于这一点,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都反映了这个问题,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过快、过猛。这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近来,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的存款利率也有提高,这表明货币要偏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是信贷投放过多。信贷投放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信贷。信贷要控制在一定的规模。此外,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

外汇储备额保持多少才合理?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已经占世界第一位了,去年年底超过了一万亿美元,我们要保持这个地位,不要自动放弃这个地位。老百姓不懂什么一国外汇储备合理额等于三个月进口额,加上外债到期本息偿还额。他们觉得,我国本来是世界第一位,现在怎么又降到世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这怎么行呢?他们会以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因此,既然已保持世界第一位就不要自动放弃。外汇储备再增加,怎么办?花掉,没有必要保留更多的外汇储备了。如进口设备以加快国内的技术创新,进口我们所短缺的原材料和能源,还有,走出去,鼓励企业对外进行投资。

从长期来说,怎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物价稳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保持物价的稳定,主要有几项重要的措施,一定要把它们落实。

首先,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这样,我们就能够把货币供应量保持在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水平上。

其次,对于物价稳定的重要措施,就是要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最原始的那一环,土地是不是经过了审批程序?违法占地,既违背了国家的土地政策,而且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另外,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能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

第三,增产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粮食、油、肉、菜等)的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比如说,人们生活好了,他们可能吃肉更多一些,吃蛋更多一些,喝牛奶更多一些。这些只有通过增加供给来解决,因为需求在增加,供给不相应增加怎么行?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应该加大。

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前面已指出,多余的就花掉,这样既能够保证我们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同时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

最后,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如说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应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这正是现在需要进行的改革。

3.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越来越重要。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正确认识自主创新问题,需要先来看一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对此,有的外国人说了,2008年奥运会开完之后中国的经济就会滑坡了;还有人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顶多几年,中国经济就增长不下去了。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是这样吗?对这个问题有必要认真加以分析。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按照经济学的解释,7%以上都是高速增长。那么7%以上的高速,我们还能维持多久?这要看中国目前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前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传统经济时代。这种情况下,农业占的比重很大,工业占的比重很小,服务业占的比重也很小。所以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不可能高速增长,因为农业是不可能连续高速增长的。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前期。在这个阶段当中,三个产业的比重情况是: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工业,只要有投资,有市场,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有投资,产品有市场,经济就可以高速增长。所以第二个阶段中,经济是可以高速增长的。但在这个阶段,第三产业占的比重仍然较低。第三个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在这个阶段,农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但趋于稳定,而第三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在第三阶段,即工业化后期,经济是可以高速发展的,因为依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两个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然后转到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就是工业化完成之后的阶段。这时农业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工业的比重占第二位,第三产业占第一位,但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阶段,经济是难以高速增长的,能维持中速增长都不容易,一般保持低速增长,能达到3%也不容易。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就是正在从第二阶段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持续20-30年。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什么?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更换设备,新建的工厂要购买新设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当时对环保的要求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当时对资源消耗率也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如果不更换设备,在竞争中就不利了,甚至会被淘汰出局,所以要更换设备。而我们自己的成套设备制造业还适应不了需求。从发展的阶段上看,既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还没有进入第三阶段,或者说,正在向它过渡,所以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后,也就是我们进入第四阶段,经济增长率自然会降低,但是也不会像西方国家下降得那么多,因为我们有广大的国内市场。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三大障碍。要注意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是环境承受能力。增长过程中不断有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承受不了怎么办?环境是我们与子孙后代共享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增长就会遇到障碍。第二个障碍,资源供给问题。因为我们的资源供给是不足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越来越紧张。除了土地资源,还有能源供应的问题。第三个障碍就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到10%,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出口量中57%来自外资企业。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是很落后的。现在我国很多生产都是贴牌生产,专利是外国的,钱他们赚了,污染留在了我们国内。所以,我国要想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靠贴牌生产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此对我们来说,第三个障碍,也就自主创新问题更有迫切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模式。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如何?先来看一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现在已经总结出一些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模式是以大带小。因为国有企业现在大部分是一些大的、特大型的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可以以大带小,即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按照产业链分工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技术创新。第二种模式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建立某一个行业的产业联盟。这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产业链,而这个是行业联盟,有共同的产品标准,跟这个行业的企业共同开发技术。第三种模式是在大型国有企业下建立子公司,子公司吸引其他企业参加,包括民营企业,包括其他的国有企业参加,这样的话,子公司共同开发技术。国有企业大体上有这三种创新模式。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相对来说有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表现在:其一,它是自己承担投资风险,敢于决策、敢于承担实验失败的责任。这个机制是国有企业没有的。其二,民营企业的机制比较灵活、决策比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够抓住机遇,而且它还有激励机制。在这方面,国有企业是不如它的。其三,民营企业能以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它可以去购买别人已经有的科技成果,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做实验,并且民营企业可以根据现在的技术发展情况,可以采取跟其他企业合作、合资等各种办法,它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民营企业虽然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相对优势,可是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民营企业不足之处是人才缺少。现在民营企业招人,虽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但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民营企业的调查时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人问:档案问题可以解决吗,不给我调档案,档案在哪里管?还有户口问题,福利问题,职称问题等等。另外,民营企业一般很少,或者比较少像国有企业一样搞产学研结合。国有企业有优势,可以跟高等学校实行产学结合,可以跟科学院、研究机构结合。但是,民营企业要走产学研的道路,困难比国有企业大得多。民营企业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表现在,民营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偷窃了,打官司麻烦;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不重视别人的知识产权。 因此,民营企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有的民营企业说了,我发展多快啊,决策马上就可以做,效率高。这当然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表现,是好的,但是凭创业者的经验,行吗?经验可能是财富,也有可能是包袱,是误导,是陷阱。现在的决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需要民主决策。但是如果没有制衡,决策快、效率高,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制衡机制,损失就会很大。而制衡即使降低了效率,也是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一定要有制衡。一个重大的投资决策要商量,大家来评这个决策对不对,因为如果错了,很多失败是因为重大决策的失误。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决策制度,这样就可以走到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是有利的。

总之,对于自主创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大力加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加强我国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比如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发展循环经济

十七大报告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并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抓住四个环节。增长中有障碍,比如说环保的障碍,就是环境承受能力有多大,资源方面有障碍,资源供给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是指什么呢?要节约资源;对共生的矿、伴生的矿,不能像过去一样,只采最主要的矿,其他的不要了,要综合利用,尽量利用资源;要延长产品的寿命;还有,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个环节,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都会有废水、废气、废渣,要减少它的排放。第三个环节,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比如说废水、废气、废渣中可以提炼、回收有用的东西,能利用的东西尽量利用。第四个环节,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废渣,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们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第一,要实行严格的技术标准,禁止环保不合格的项目开工,不能允许对人体有影响的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筷子,筷子是用木材制作的,一次性的筷子实际上是对资源的浪费。第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什么叫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呢?就是生产者你的责任,不是说你的产品出厂就行了,你的责任是会延伸的。比如说假定你出了不合格的产品,要负责回收回去。你的包装物的回收,所有这些,都是生产者的责任,不是产品出厂就了事了。第三,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就包含了生产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产品进口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你不能把国外有毒、有害的产品运到国内。第四,要实行严格的经济考核制度,包括资源的产出率,就是资源能够利用多少,废物的利用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还有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率,你把你所生产出来的废物利用完之后,最后是不是做了无害化的处理了。所有这些,都是制度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应该给予财政的支持。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专项的基金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该免税的免税,该减税的减税,要制订合理的定价制度,特别是资源定价方面。比如说水资源,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用电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等等。这对于限制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是有用的。

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还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里最要紧的是两个:一个是物资回收行业,物资回收行业越来越重要,包括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的回收,这是一个庞大的行业,这个行业要发展起来。另外要发展租赁业,既然要节约资源,有些产品是不用买的,可以租来用。

小结

发展经济学,归结起来实际上有四个基本原理。第一个原理,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了,他就有收入,花掉,别人会就业,别人有收入,花掉,更多的人就业了,所以就业靠就业扩大。第二个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带动的。同步富裕不现实,共同富裕是目标。但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就起了示范作用,起了带动作用,富裕就带动了富裕。第三个原理,繁荣是靠繁荣支撑的。就是说,经济要走向繁荣,内需要扩大,人民购买力要提高,这样,下一次繁荣就有支撑了,因为投资资金有了,消费也扩大了,整个经济就带动起来了,所以繁荣靠繁荣支撑。第四个原理,和谐是靠和谐积累的。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和谐、单位的和谐,城市的和谐,直到社会的和谐。和谐靠和谐积累。

回答4: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

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

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

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

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

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扩展资料:

1、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科教兴国,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紧密结合。

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四方面的积极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