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传企业品牌,有的企业去中央电视台做广告、有的企业去机场做广告、有的企业去高速公路做广告、更多的企业在专业网站、专业杂志这类普通车主不了解的媒体做广告。结果还是不为普通车主所知。对车联网的推广,现在仍然局限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各类“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对未来的憧憬蕴育了冲动,可惜最终的高潮只出现在“论坛”上而不是市场上。 车联网是有机会做出品牌的,机会在哪里?就在“拥抱移动互联网”。 首先提出一种分类的建议,把现在宽泛的“车联网”细分为移动互联网车载应用(以下简称车载应用)和车联网,车载应用的主体是指装在智能手机上的APP应用软件,和车没有发生联接关系,提供一些和行车有关的信息,如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导航地图、LBS应用、语音操作、违章查询等等。车联网就是大家都知道的Telematics,在此不多赘述。 当前在车载应用和Telematics方向上都有不少企业在发力,地图商就是很好的例子,高德是从车载应用方向上进入车联网,而四维图新则是从TSP方向上进入的。分析这二家模式的特点,就可以看到当前后装车联网企业会遇到的问题。 高德的车载应用主要是免费下载的“车友汇”,这款应用提供停车场、加油站的LBS、行车电台(包含语音播报来电、短信,实时路况播报。免费使用6个月)、地图等。和应用市场上其他车载应用相比,“车友汇”算是做的不错的,但问题是,“车友会”这类应用会有一定的下载量,但没有盈利模式(实时路况播报收费,是很难实现的)。 四维图新在打造Telematics业务,成为TSP服务商,主要目标是为前装车厂服务,在后装市场很难施展,会遇到服务收费和终端困扰(通常TSP和车机终端的配合问题多多)问题。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自身完全无法在普通车主层面进行推广。 1、要有数量级不同的用户层次,形成“漏斗”状,如几百万级用户(免费车载应用APP,通过应用商店下载和社交网络传播)、几十万级用户(例如带蓝牙的OBD+智能手机+免费APP类,有硬件产生盈利)、十几万级用户(落在车机上的Telematics,有硬件销售和服务费),“漏斗”下端的客户是从上端转化而来的。 2、品牌要能在移动互联网中传播,可以通过应用商店、尤其是社交网络来进行传播。 现在的车联网企业都是在某一层运作,规模和盈利难以兼顾难, 未来只有打通这两层的车联网企业,才能在后装市场上取得成功。 举个例子说明现在做车联网的企业的误区和跳出误区的建议,很多TSP都有系统内车主通过网络对讲的功能,对讲功能挺好,但只是在自己这个狭小圈子里做的话,对用户没有实际价值。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周围,你有多少熟人用了同样的TSP服务,可以说能找到一个都挺不容易的。对讲功能应该怎么做?在此给出的建议是依托社交网络来做,例如,现在不少移动互联应用都有对讲功能(即录一段语音发送给自己的好友),如微信、陌陌、遇见等都有此功能,这里推荐的是微信,因为微信是更多的基于“熟人圈”的社交网络。如果车联网企业有能力将微信的对讲功能嵌入到自己的车载应用或TSP系统中(需要等到腾讯开放微信对讲的API),那你的对讲功能对用户有价值的多,因为用户可以在通过车载应用或TSP系统和其他用微信的好友沟通了,这样,你的品牌也会借助微信这个巨大的社交网络传播。 所以,真正的借助社交网络传播,是要能很好地利用社交网络本身的功能来扩散,而不是借助社交网络的渠道宣传,那样是做广告。 (注:专家供稿)
市场车市场离车能抓取车数据整合驾驶实数据做与与车车与车车与路车与服务间数据服务才终级互联网案
后市场也是车的后市场,离不开车。如果能抓取车子的数据,整合驾驶的实时数据做出人与人,人与车,车与车,车与路,车与服务之间的大数据服务才是终级互联网方案。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攀升,汽车保险、维修、美容、二手车交易等“后市场”需求也日趋增多。、尽管中国汽车产销量仍然保持着增长势头,但在经历多年价格战,人力、地租成本连年上涨后,车企赚得盆满钵满的高利润时代逐渐成为过去,汽车制造和销售利润已步入下行通道。
据数据统计:2009年至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五年保持全球第一,2013年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7亿辆,预计2020年将达到2亿辆。过亿汽车保有量的背后,是千亿级别的汽车“后市场”产业。
汽车“后市场”年均保持25%到30%的高速增长,成为了汽车产业耀眼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吸引着来自企业和资本市场的目光。我国的汽车“后市场”利润还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以二手车交易为例,2013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520万辆,仅占保有量的4%,以租赁方式售出汽车占总销量的比例仅为10%,中国汽车改装率不到10%,增长潜力巨大。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正迎来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7000亿元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