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的历史

2024-11-23 03:36: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祛。袍有衬里,是夹衣。单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 褕所取代了。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

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汉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褶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祛。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建立辽、金、蒙元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蒙元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满清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满清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回答2: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服装的出现历史比较短,只有一、两万年的时间。当人类从蒙昧中挣脱出来,开始制作工具、捕猎劳作的同时,就有了服装的雏形:茹毛饮血、而衣皮苇——即吃生肉喝畜血、穿兽皮遮树叶。此时的“服装”具有其最原始的三个功能:御寒、护体、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于大自然。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树皮经过沤制后会留下很长的纤维,可以用来搓绳接网,还可以用它来结成片状物围身,这就是纺织物的前身。此时大约是神话传说的伏羲渔猎时代,距今约一万多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再后是神农的农牧时代,据传神农氏教民种植葛麻谷物,开始有了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飞跃,它使人类摆脱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赐于,逐渐依赖自身的智慧和劳动来创造生活资源。人类最早使用的纤维是葛和麻,它们的茎皮经过剥制、沤泡,可以形成松散的纤维,再将这些纤维用石纺锤搓制成线和绳,编结成渔网和织物,人类进入了纺织时代,服装也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开始有了养蚕、缫丝、织绸的生产。最初的人们可能只是为了吃蚕茧中的蛹充饥而认识到这种昆虫的,后来在用嘴咀嚼的过程中发现蚕茧的外壳可以抽出很长的纤维来,用它来制成的织物,比麻、葛织物既高贵又柔软舒适。于是,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率领民众养蚕缫丝织绸,开始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发明创造:丝绸。考古发掘证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与传说中的黄帝嫘祖时期基本吻合。
此后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服装的功能开始有了美观、装饰和等级、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义。在此后的漫长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中,丝绸价值昂贵,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称为“布衣”。而服装的色彩等级规定也十分严格,如黄色属帝王专用,违禁则会招来犯上杀身之祸。
棉花是很晚才从印度传入我国的,由于种植棉花比种麻方便,产量高、加工简便,做出的服装也比麻舒适,因而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纤维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丝、麻。人们采用这四种纺织纤维作为服饰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续到近代。
1900年,人类首次通过化学的方法生产出了人造纤维,这种纤维的原料仍然还是木质纤维素和棉短绒,人们只是使用了化学手段把它们溶解并加工成纤维,因此把它们称为“再生纤维”更为确切。二次大战期间,中日两国的蚕丝业都遭受了重创,生产丝袜的原料严重不足,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出了一种专门用于代替蚕丝生产长统丝袜的合成纤维:Nylon66(尼龙、锦纶)。这是人类第一次采用非纤维原料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学纤维。此后,聚酯纤维(涤纶)也开始闪亮登场,并且很快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纺织纤维。除了锦、涤之外,人们又逐渐发明了维纶、氯纶、氨纶、腈纶、丙纶以及用这些原料为母体的各种改性合成纤维。
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纺织原料之一的蚕丝纤维,由于其产量有限,生产过程繁琐,成本无法与合成纤维抗衡,已经退出了作为主导纺织纤维的地位。但是蚕丝纤维对人体的安全无毒和服用舒适性却是各类化学纤维、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纤维都是无法于之比拟的。在科学昌明、提倡回归大自然,舒适保健日益被重视的今天,身着贴身丝绸内衣是服装领域理智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