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怎样飞翔
鸟类有了完美的飞行器官——翅膀和尾,身体的结构和功能也都为飞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鸟又是怎样腾空而起、翱翔蓝天的呢?
鸟类翅膀的构造,十分符合气体力学原理。它不仅是流线型,穿过空气时阻力很小,而且它的横切面成弯形,可以产生升力,维持它在空中不掉下来。空气流过翼面前缘和凸起的上面时,就会增加流速。物理学上的柏诺利定律告诉我们:液流中速度最大之处压力最小,于是造成翼面上方压力降低;而在这时,在凹下的翼底处,空气压力则仍然保持正常。由于翼上翼下两面压力的差异,就产生升力。正如飞机一样,翼上的缝槽和襟翼可以用来增减升力。鸟翼有许多不同类型,反映出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结果。例如居住在广阔空间的海鸥,双翼已进化为轻而窄长,以便在气流中乘风飘举;与之相反,鸽子的生活环境较为狭窄,不大能依靠这种气流来滑翔和飘举,因此它就生有一双肌肉结实的短翼,使它成为靠自己力量鼓翼前进的飞行者。
鸟翼的表面积和上升的力度成正比。翼的表面积大小,因鸟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也与鸟翼的展开或折叠程度有关系。当气流速度增加时,上升力也增强,上升力与气流速度平方成正比。当鸟在缓慢飞行、或起飞或降落时,要增强上升力,可用另外方法达到目的。例如,将翼倾斜,使前缘提高,增加迎风角度,这样就增加了它的上升力。但是与此同时,翼上的表面也增加了上升的干扰气流,这时候,翼上的羽毛分开而形成许多翼沟,使气流很快流过,从而使干扰气流消失,这样就可以形成很大的上升力。某些鸟类在着陆时常展开尾羽,并向下弯曲,这是用以获得额外的升力,起煞车作用。尾部的运动对于鸟体的升降和飞行的方向极为重要,当尾向上举起时,由于空气的反作用,鸟类的头部和躯干部也随之上升。反之,尾羽向下,头部和躯干部也随之下降。根据这种空气作用的原理,鸟用摆动尾羽的方法,变换飞行方向。
鸟类的飞行技术是十分高明的,它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施展不同的飞行技术,来适应多变的自然条件,归纳起来,鸟类大体可以分为三种飞行姿态。这三种飞行姿态不断变换使用,使鸟类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而成为蓝天之骄子。
滑翔飞行 这可能是最早的鸟类飞行方式。例如始祖鸟等最初的古鸟,相信它们都是先爬到岩石上或树上,然后展开双翼投身而下。这种飞行方式,其它动物也会,如飞鱼、飞蛙、飞鼠等,但它们是“不完全的飞行家”,就是说它们只会这一种飞行方式,而鸟类除了会滑翔之外,还掌握其他的飞行方式。在平时,我们能经常见到鸟的滑翔飞行,如鸡类在着地前的一段滑翔、水禽掠过水面、燕子掠过低空等,都是常见的滑翔飞行。
在滑翔时,鸟翼产生少许的上升力,由于在空气中滑降,这样的滑翔结果,会越来越低。此时,如果鸟翼稍作变化,飞行高度可维持不变或升得更高。陆栖鸟类,例如兀鹰,在温暖上升的气流中,或是邻近倾斜气流的悬岩处盘旋飞翔,叫“静态滑翔”,它们的翼短而宽,虽已具有产生升力的足够的表面,却更适合变化不定的气流,来完成上升运动。它们飞翔很慢,上升力来自翼上(特别是靠近末端之处)的翼沟。
海鸟类利用海面上空随着高度而增速的气流,多用动态滑翔。由于摩擦作用,海面为气流速度最小之处,鸟类由高空随风迅速滑降,接近海面时就在风中盘旋,利用滑翔的惯性来维持其高度,然后又借着逐渐加快的气流,而增加其上升力,再回到原来的高度,这一类的鸟都具有长而狭窄的翼。滑翔虽然可节省体力,但是滑翔一段距离之后就必须再拍翼,否则,由于受地心引力和空气的影响,鸟就会掉下来。
鼓翼飞行 这是最普通的飞行方式,也是常见的鸟类飞行姿势。鼓翼飞行时,两翼上下运动,动作十分协调,可用最小的能量达到最大的速度。
鼓翼飞行与飞羽的配置有密切关系。飞羽的外翈较窄,而内翈较宽,展翼时,外翈仅覆盖在邻近飞羽内翈的边缘上。由于飞羽的这种排列,以及每根飞羽略有旋转的能力,所以当鸟翼上升时,空气能在飞羽间的间隙内自由通过,大大减少阻力,而不会迫使鸟体下降;当鸟翼下降时,飞羽形成一个互相连接的表面,气体不能通过翼面,因而造成相当大的阻力,这样,可使鸟体悬浮于空气中而不坠落。
鸟鼓动翅膀作水平飞行,并从上向下鼓动两翼,如果它的两翼运动路线是向下倾斜,这个时候是升力和拉力起作用。两翼向上扬起的时候,它运动路线是向上倾斜的,这个时候是升力和正面阻力起作用,于是飞行变慢。如果升力与体重相等的话,鸟就保持着飞行的水平方向。如果升力超过体重,鸟体就上升。如果升力比体重小,鸟体就慢慢下降,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增加鼓动两翼的次数,加速飞行,借以增强升力。
前面已经谈到,升力的大小与翅膀的面积有关,同时也与飞行速度有关。因此,跟体重比较起来,翅膀较小的鸟,飞得较慢;翅膀较大的鸟,飞得较快。体形越小的鸟鼓动两翼的次数就越多。例如海鸥的翅膀比鹤小,所以海鸥每秒钟鼓翼的次数比鹤多。前者每秒钟为3~4次;后者每秒钟一次就够了。
鸟类鼓动两翼要消耗很多的能量,小鸟的肌肉发达,可作频繁的鼓翼飞行。大鸟肌肉与小鸟肌肉相对来说就少些,用作鼓动翅膀的力量较小。因此,中等大小的鸟和大鸟就利用比较经济节能的飞行办法——半翱翔式的飞行。与小鸟相比,它只需消耗2/3的肌肉能量,甚至有时仅需1/3。如海鸥在飞行时,它轻轻放下翅膀,让生有初级飞羽的指骨和掌骨的前缘往下垂,通过这种姿势产生了向前的拉力,因翼具凸出面,气流加快,增加升力,海鸥稍将翼扬起,空气就把翅膀吹起,同时也把鸟的身体一同带起,这样两翼所产生的作用,差不多是基本不消耗肌肉的力量。作这样的飞行时,两翼鼓动的次数少,两翼抬高不大,放下也不很低,因而比较省力。经常作这种飞行的鸟类,相关的肌肉组织极不发达。海鸥抬起翅膀的锁骨下方肌肉,比放下翅膀的胸部大肌肉的重量相差12倍,仅等于全身重量的1.1%。雉鸡飞行时频频鼓动两翼,所以它们锁骨下方肌肉很发达,仅与胸部大肌肉相差3倍,约等于全身重量的5%。
翱翔飞行 这是一种特殊的飞行方式,与鼓翼飞行相反,它是利用空气中的气流运动来飞行的。我们知道,冬天陆地比海洋冷得快,所以,大陆上的寒风不断向东南海面吹去,夏天又由海面吹向陆地。除此之外,山脉与河流、沙地与湖泊、闹市与旷野,农田与森林等环境的不同,空气冷暖的程度也不一样,而因形成不同环境之间的气流移动。鸟类就利用自然界经常存在的气流作为动力,来作翱翔飞行。有时候,我们能看到海鸥在雷雨到来之前的海面上,翱翔于黑云低垂的空中,这时候它就是利用雷雨前的上升气流翱翔的。
但是,这种适合鸟类翱翔的气流动力条件,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只有上升的气流动力能够支持鸟的体重时,鸟才能翱翔,所以,我们只能在森林的空旷地带上空看到鸢在自由地翱翔,而不能在森林的上空看见它翱翔。
翱翔是一种特化的飞行技巧。这种飞行能有效地利用上升的气流,长时间不用拍翼。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鹰隼山,在秋季的周末,经常都会有数以百计的人专程前来观看那鹰、隼作乘风表演。若是刮西北风,在迎风斜坡产生一股强烈的向上气流时,那些鸟就会直线地沿着山脊排成直行滑飞。观察者在已测定距离的两个地点为它们计时。他们看到一只鹗,沿着风脊以时速129公里的速度乘风翱翔,无须拍动双翼。在风和日丽的温暖日子,当暖气流由热的地面升起,而产生“直升风”的时候,观察者可以看到真正乘风翱翔的精彩表演——红尾雕、兀鹫以及其它鹰类此时都会在上升的气流柱上像滑翔机一样优雅地转大圈。
大陆上空空气流动的性质与海洋上空空气流动的性质完全不同。在大陆上空,主要是比较稳定的热力上升气流。在海洋上空主要是动力上升气流。因为这个原因,大陆上的鸟与海洋上的鸟的翱翔性质和飞行器官的构造都不一样。大鹫、老鹰、鸢等的翅膀宽而有力,适于在安静的热力上升气流中翱翔,对于急动的、时刻变化的气流动力,就不能适应了。信天翁的翼长而狭窄,面积较小,对于海洋的多变气流能够得心应手,而对于安静的上升气流就不能适应。
鸟类的飞行,从适应性来说,的确是非常复杂的,鸟类的身体有复杂的杠杆系统,能极精确而又灵活地自由调节以适应各种不同气流的飞行运动。鸟类的飞行本领,是遗传的,当雏鸟刚刚出巢,就已经能够进行初步的飞行了。
http://www.56.com/u50/v_MjcwOTE4MDc.html
http://www.56.com/u33/v_MjcyNjc2MTQ.html
http://www.56.com/u25/v_Mjc1NzM4NDY.html
http://www.56.com/u82/v_Mjc4Njc3MzU.html
搞动画,最难的就是动作设计,呵呵……
可以用摄象机拍下来了以后逐帧进行分析、研究。
http://www.nipic.com/show/3/36/605183b827851c5a.html
有关飞翔动作分解的图片~
类似这种行吗?我倒是有几张,确认后再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