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知你自学中医的动机是什么,但可以肯定是对你有用你才肯学,当然我也碰到一些人,他们学中医的目的是为了批判中医。我学的第一本书是《中医基础理论》,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学习以上课程的同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两本书,从现在开好,一直学到你驾鹤西去的那一刻,象谈恋爱一样,爱它一辈子。把它读透,背烂,在治病时要想念着它们,这是成为名医的必经之路。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东西,书读透了,病还不一定看得好,一定要拜师学艺,这是学中医的捷径,切记切记!!!
最后一点,不瞒您说,学中医真的要悟性,这绝不是故弄玄虚!!
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一定耐心回答!祝你心想事成!
你好,首先有中医爱好很好,其次不论是否是爱好还是要专业学,看的书的路子必须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入门就错,那下面就没法进行了,下面是我写的入门逐渐能读的书,你有兴趣就看下啊: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
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
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
把脉,是在手腕,先用中指定关位,关位在掌后高骨处,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手主脉为心脉,肝脉,肾脉。右手为,肺,脾,命脉。这个不是一两句说得清的。你去买一本叫“脉诊”的书来看,还有学中医可以去买一本“中医学基础”,先从基本的学,比如首先了解,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脏六府?什么是三焦?什么是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以很复杂,还有要知道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妇女禁忌歌。
你如果真想学,可以找个老师教你。我的老师就是我爸。我爸的老师就是我爷爷。
从现代中医的教育,我们看到她的分科愈趋精细,中医传承上的问题。有的甚至尝试将一本《中基》划分为数个学科,将针灸也分为经络学、俞穴学、灸刺学。这种学科的分化是否提高了原本这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呢?从规模上讲,中医教育确实步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期,培养出了大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现在许多中医院校相继升级为大学,———规模上去了,教育的内涵上去了没有呢?这些年都有大四的学生在实习前请我作讲座,讲什么题目呢?还是讲前面的“如何学好中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中医还是觉得困惑,还是觉得不清楚,不知道用什么去对付实习?4年的时间应不算短,过去学医 3 年出师,像蒲辅周那样,15岁随祖父学习,3 年后即独立开业行医。我们现在 4 年了,还困惑,还糊涂,问题出在什么上面呢?是不是出在教育的路子上?这是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的原因。前面我们提到学科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模式,我们是否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
医生的等级。《内经》里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非常高明的医生;下工呢?当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上工、下工怎样从更内在的因素去加以区别呢?《灵枢》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指标,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什么?神是无形的东西,属于道的范畴,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上工守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守持这样一个范畴的东西,能够从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这样一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成为一个下工。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守神就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那就会吃力不讨好。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在非器质性的阶段治疗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治疗就困难多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成形的阶段,你能否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治疗,应该不费吹灰之力。而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提前 20 年作出诊断,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这就是防微杜渐的功夫。等到晚期癌症了你才发现它,又有多少意义呢?
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水平阶段,也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但是,到了基因诊断,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就能发现将来的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是知未病了。所以现代医学从总体上说,还是向传统中医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的这个层次上去认识,都是从形而下的这个层次去认识。从这个层次上去认识中医,当然觉得中医处处不如西医。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比如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送,还是往西医院送?我看 100 个人会有 100个人要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送医科大附院,而不送中医学院附院。凭着这个,搞西医的人个个挺胸抬头,搞中医的人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入错了行。如果这样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对患者个人,哪一个更有利益?我想 100 个人里,也会有 100个人是赞成我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比较,也许我们就会有信心。现在人们对中医的认识是从“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角度,这能够反映中医的真实吗?中医讲究治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这门医学的出发点,它的宗旨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的,可现在许多人偏偏要在已病的行列跟西医较劲,搞什么中医急救医学,这就叫做不自量力,这就叫做以己之短击人之反映中医的长。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你怎么可能和现代的速度相比呢?
所以,上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中医是这样的一门医学,它整个地是偏向于形而上的一面,是以形而上统形而下,是以治未病统治已病。而我们现在却在完完全全地用形而下的眼光去看待它,把它当作一门完完全全的形而下的学问,治已病的学问。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化,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就是用现代科学这个“形而下”的筛孔去对中医进行过滤,滤过去的是“精华”,是可以继承的东西,滤不过去的东西,就是“糟粕”,就要扬弃掉。大家想一想,这个通不过筛孔的部分是中医的哪一部分呢?必定是形而上的这部分。对上述问题我们思考清楚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采用的现代教育方式,我们所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造就下工的路子!
大家也许不会同意我的看法,认为这太偏激。但是,我们需要解释,为什么用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没有多少信心?为什么临床医生碰到一点困难不在中医里想办法,而急着上西药?中医里有许许多多的办法,不是开两剂药就了事。除了时代造成的客观因素外,我们怎么去解释当前中医的这个现状?我想原因不外两个,一个就是教育上、传承上出了问题;一个就是中医自身的问题。可是,只要我们回顾历史,看一看这些有成就的医家,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并不出在中医身上。
首先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只想成为普通中医爱好者,那看中医大学教材和一些比较粗浅的中医科普书籍即可。
如果你想给自己治疗病症,那么要认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以及其他的各家学说、各家医论医话等医籍,同时熟读和掌握中医大学教材来补齐知识系统的短板。
如果你想从事中医医师工作,并以此为吃饭的营业,除了要完成第2条的内容外,必须想办法去考中医医师资格证。
如果你想在中医上有所建树,成为中医名家,造福世人,那就要在第3条的基础上,加倍刻苦学习第2条的内容,数十年如一日,个人建议也要学一些西医内科和西医诊断学的内容。
我自己的经历:半路学中医很苦,没有收入(收入低的可以忽略),成才周期很长。这一行成材率很低,学中医的一百人里最多能有一人(坚持到底)成为优秀中医。我本是理工科毕业,33岁走师承学中医,今年考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证,今年38周岁。我已学习五年中医,估计还得五年才能拿到中医执业医师证书,到那时才能满足温饱。(四十岁以下的)中医就业很难!自己创业也是难上加难。
这一行真的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学,否则四十岁之前找不到能解决温饱的工作,很容易半途而废。不要用(那些坑蒙拐骗的打着中医旗号的人收入多少)来和我抬杠,我说的是保持本心的情况下的收入真的很低。保持本心,坚持学习,深耕经典,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