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一些名家和名著是如何“定义”教育的:
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夸美纽斯:“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它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中取得的。……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决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现忠于天职的、纯洁的、完美无缺的,因而也是神圣的生活。”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斯宾塞:“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的结构于完善并使它适合生活事物的过程。”“教育即为人的完成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学校即社会”。
巴格莱:“我们把社会进化定义为积累和提炼人类知识的进步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知识积累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知识的过程。”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梁启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定义:“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5):“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场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
从上述这些表述可以看出,这些名家名著在对教育下定义的时候,所选择的角度并不相同。有的将教育看作是一个机构,比如说学校教育;有的将教育看作是一种行动(活动);有的将教育看作是一项内容;有的将教育当成一件产品。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的本质问题,这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自英国思想家培根开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文献《学会生存》,在能搜集到的文献范围内,关于教育这一概念的表述就有65种之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要让自己清楚教育的本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后,人们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毫无疑义。还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论断,有时甚至把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教育同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的教育,视为互不相容的教育。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教育工作重点的相应转变也成大势所趋。客观上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的性质问题,“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应运而生。
1978年,于光远在《重视培养人的研究》一文中,率先对于把教育归结为上层建筑的论断提出质疑。从1979年开始,教育界就所谓“教育本质”问题开展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就行成了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说;第二,“教育属于生产力”说;第三,“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说;第四,“教育属于特殊社会实践活动”说……
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更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也因为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对教育的理想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答案。比如说,教育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是应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两者是统一的,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又经常是矛盾的。
事实上,任何关于教育的定义,都不可能是真实客观的,它无法摆脱叙述者的知识背景和思想感情,无法回避叙述者的价值追求。对社会、对人性的理解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不同,价值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对教育的定义就会不同。因此,他们关于教育的定义,可能往往是他们希望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按照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以下分别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一下个人化的阐述。
首先,教育即生活。主要指的是教育不应该仅仅只讲书本里的那点知识,也不应该仅仅是在课堂和老师那里学到的才叫知识。教育更多地应该在生活中进行,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素材和内容,为更好地生活而教,而非仅仅为了考试、升学等这些功利的目的来接受教育。所以教育即生活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学校即社会”。让学校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能学到系统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到长久以来人类祖先和社会积累下的各种宝贵经验,还有历史和文明。
第二,教育即生长。主要指教育必须符合和满足孩子不断向上生长的需要和可能,必须顺应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秩序,进行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且他们的成长又依赖于成人的养育和跟环境持续不断的作用,因而合格的教育需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这些心理特点和特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促进孩子心理和各项能力向前向上的生长。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基于以上两点的论述。我们应该知道教育是需要孩子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动手操作,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因此从结果来看,教育的一大效果必然是伴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改造的。通过在“做中学”,孩子掌握了基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生活能力,儿童培养起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动作操作能力,还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