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中的、茅塞顿开、一针见血、言近旨远、言之成理。
一、一语中的
【解释】:一句话就说中要害。同“一语破的”。
【出自】: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近义词】一语破的、一针见血、一语成谶
【反义词】不着边际、不痛不痒
二、茅塞顿开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
我身上没有力气,腹中无才气,现在得到三公的教导,例我堵塞的心忽然被打开了,受到启发。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如梦初醒
【反义词】一窍不通、大惑不解、冥顽不灵
三、一针见血
【解释】: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出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么?不错,党八股中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有的放矢、开门见山、鞭辟入里、对症下药、泛泛之谈、要言不烦、切中时弊、一语道破、一语说破、言简意赅、刀刀见血、一语破的、单刀直入、提纲挈领、言必有中、切中要害、提纲契领、一语中的
【反义词】离题万里、空洞无物、无的放矢、言不及义、支吾其词、隔靴搔痒、言外之意、泛泛之谈、不痛不痒、不着边际、言之无物、莫衷一是
四、言近旨远
【解释】:旨:意思。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话说得浅近,而含义却很深远,说的是正确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言浅意深、回味无穷、语重心长、言简意赅、言近意远、微言大义
【反义词】空洞无物、言之无物、言不及义
五、言之成理
【解释】: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出自】:战国荀子《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但是这里坚持是有原因的,他所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足以欺骗迷惑大众了。
【示例】:虽然仁人们未必肯用,但我还可以言之成理。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近义词】言之有理、理直气壮、合情合理、义正词严、顺理成章、言必有据、以理服人、入情入理
【反义词】岂有此理、无稽之谈、强词夺理、妄下雌黄、莫名其妙
一针见血、言之成理、言近旨远、面面俱到、茅塞顿开。
一、一针见血
白话释义: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出处:《反对党八股》:“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么?不错,党八股中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
二、言之成理
白话释义: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朝代:春秋
作者:荀子
出处:《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翻译:但是他们主张有原因,他说的话有道理,足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
三、言近旨远
白话释义:话说得浅近,而含义却很深远。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翻译: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十分好的话了
四、面面俱到
白话释义:各方面都照顾地很周到。也指虽然各方面都照顾到,每一个方面都处理的很得当。
朝代:清
作者:李宝嘉
出处:·《官场现形记》第57回:“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亦就面面俱到了。”
翻译:其他八股做得精通,自然办起事来也就面面俱到了。
五、茅塞顿开
白话释义:形容受到启发,一下子理解领会了道理。
朝代:明
作者:吴承恩
出处:·《西游记》:“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茅塞顿开。”
翻译:我身上没有力量;我肚子没有才华;得到三公的教;一下子理解领会了道理。
一语中的。
一语中的指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 出自: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入木三分
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出自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
通元识微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颠扑不磨
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同“颠扑不破”。
言之有礼
说的话有道理。
攧扑不破
无论怎样摔打都不破。比喻道理正确,推翻不了。
词严义正
词:言词,语言;严:严谨;义:道理;正:纯正。指言辞严厉,道理纯正。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常情和道理。
至德要道
至:极,最。最美好的品德和最精要的道理。